前言

麗水市距離杭州近300公里,是浙江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這裏,山是江浙之巔,水是六江之源,被譽爲“浙江綠谷”、“中國生態第一市”。

走進浙南邊陲的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南山村,彷彿誤入桃花深處,民居依山而建,坐東向西,面向甌江,屋舍呈階梯狀分佈,泥牆青瓦的建築外貌風格統一、錯落有致、古樸自然,代表着典型的甌越風情。

201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突破5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2萬餘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270萬元。面對這樣的成績,誰又能想到,這個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古村落,由於產業結構單一,人口大量流失,而曾一度走向衰落。如何在保護傳統古村落的同時,實現古村復興?帶着這個疑問,我們一起走進南山村。

漂亮!麗水這個村子復興出了“陶淵明式”的鄉村盛景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這是當年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桃花源”景象。在南山,這樣的景象被生動地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誰曾想,多年前,南山古民居大多樑架傾斜、牆體開裂甚至瀕臨倒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爲2004年南山村實施整村搬遷後,村民們有了更加現代化的居住條件,這個陪伴南山世世代代的老村落便逐漸歸於寂靜,面臨無人看管維護的窘境。

問題來了

爲了留住這份鄉愁,前些年,當地村民、村委會和文物部門也曾對古村進行過修繕加固,可一來資金有限,二來零散的修補缺乏規劃、統籌,單純的保護性修繕,也只能維持建築原貌而缺乏永續性——如果不是每年持續投入維護,這些古民居仍難逃敗落的命運,5到6年後仍需要重新修繕。

破題——共建共融共享

痛定思痛,一種新的思路開始成型——那就是引入資本,通過市場的方式對村莊進行開發性保護。

經過反覆考察、選擇、磋商,2016年11月,當地與致力於鄉村休閒產業發展,且具備相當實力的聯衆集團達成協議,計劃總投資7000萬元,啓動打造南山村民宿綜合體,在古村落的保護、活化與利用方面進行探索。

漂亮!麗水這個村子復興出了“陶淵明式”的鄉村盛景

經過集體商議,並與開發商多次談判後,雙方最終確定了“共建共融共享”的合作理念,實現“村企共贏”。

在具體合作運營模式上,南山村以現有土地、房屋及設施的使用權作爲出資,由聯衆集團開發建設和運營。南山村以每年固定回報的方式收取項目利潤。項目利潤分成按照村集體30%、村民70%的比例分成。

在這種模式下,單從項目利潤收入一項,就可爲南山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增加274.5萬元,爲古民居農戶帶來640.5萬元收入,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企業、村集體和農戶多方共贏的鄉村復興發展模式。

除了利潤“分紅”外,項目還通過吸納本地原住村民就業,有效促進了村民從一產向三產服務業的轉型,改變了原住村民的生產生活理念,增強了抱團發展意識,形成景村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破題——以舊修舊

從建設初期,改造就突出對承載村莊歷史的建築風貌和傳統文化進行保護性傳承開發,併發揚甌越吊腳傳統建築制式,將村落現狀最大化的保留。在景觀配套、村莊道路等方面,根據項目經營需求進行與現狀風格一致的配套建設。

漂亮!麗水這個村子復興出了“陶淵明式”的鄉村盛景

當地的做法是,設置專門的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保護工作組,每個傳統村落落實1名省級專家,由專業的力量,滲透到古村落保護的每一個細節之中。一大批當地的手工老藝人也參與到具體的修復工作中。

爲了不破壞村道的原始風貌,工程所有的建築材料,都採用肩扛、人抬、騾馱的原始方式運送。村裏的小石磨、原來留下的罈罈罐罐、花花草草,都被保留下來,用作造景的元素。

破題——農旅融合

爲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南山村還聯合度假村項目,探索“酒店+衆創+鄉創”的發展模式,在村莊建設過程中融合鄉村振興講習所、餐飲咖啡吧、書吧、養生、手工等多種形式,爲回鄉創業、返鄉創業人羣搭建了一個創客平臺,吸引了不同業態、不同羣體的創客到這裏創業。

漂亮!麗水這個村子復興出了“陶淵明式”的鄉村盛景

此外,村“兩委”還認真謀劃楊梅節等系列農事節慶活動,促進了楊梅產業和民宿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南山村爲支點,撬動了南山村到古堰畫鄉片區農家樂民宿、農產品採摘、休閒農業觀光等農旅融合發展,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2018年果農年收入達到2.3萬元,實現了南山楊梅銷售額的新突破。

結語

鄉愁怎麼留住,鄉村如何振興?浙江麗水南山村科學拯救和開發古村落,發展民宿綜合體的生動實踐爲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同樣是古村落搭臺,旅遊經濟唱戲,麗水的做法是不搞破壞性開發,不擠賞花、採摘、農家樂“老三樣”的“獨木橋”,注重鄉土味道,展現鄉土風情。

推進農旅結合,麗水的做法是讓專業的人做好專業的事,用最前沿的市場理念、科學的運營辦法、因地制宜的管理開發模式,另闢發展蹊徑。一出鄉村旅遊的大戲,唱得不落俗套。(來源:農民日報、宜昌三峽廣播電視總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