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90年代,鱟試劑引入中國,鱟試劑廠大量湧現,市場對鱟血的巨大需求催生了對中華鱟的大量捕撈。前不久,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裏,中華鱟的等級從原本的數據缺乏(DD),更新爲瀕危(EN)。

我們不要成爲“絕鱟”的一代人

胡欣紅

中華鱟(音[hòu]),“瀕危”了。前不久,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裏,中華鱟的等級從原本的數據缺乏(DD),更新爲瀕危(EN)。這意味着“在可預見的不久將來,其野生狀態下滅絕的概率高”。

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早在3億多年前的泥盆紀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態,堪稱海洋裏的遠古遺民,它與三葉蟲是同一個期紀的動物,比恐龍的歷史還要久遠。不同的是,恐龍早已滅絕,而對環境有超強的適應能力的鱟,頑強地經受住了多次物種大滅絕的考驗,繁衍至今。雖經數億年的滄桑之變,但該物種依然如故,變化甚微,有“生物活化石”之稱。

然而,曾經遍佈中國南方沿海的中華鱟,而今竟然走到了“瀕危”的境地。這樣的轉折,始於上世紀90年代。

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肉、殼、尾皆可入藥。尤其是鱟的血液,因含有銅離子,是藍色的。更神奇的是,鱟血的變形細胞中含有凝固蛋白原,遇到細菌內毒素會發生反應。從這種藍色血液中提取的“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和藥品等是否被細菌污染,因而廣泛應用於醫學領域。上世紀90年代,鱟試劑引入中國,鱟試劑廠大量湧現,市場對鱟血的巨大需求催生了對中華鱟的大量捕撈。

僅僅爲醫學“獻身”,鱟並不至於面臨滅頂之災。鱟在取完血之後,國外通常放回海里。但在有食鱟傳統的中國,大多又作爲食物被賣到市場。鱟被作爲食物雖古已有之,但沿海人民只是“偶食鱟”,並非常規的飲食習慣。而且,成年鱟無毒可以食用,幼鱟無論煮熟或烤熟喫均會中毒,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就是這樣一種名不見經傳的食物,現在卻被人大肆鼓吹具有“催奶通乳”、“清熱解毒”之類的種種“食補”功能。由於人們爭相食鱟,甚至形成了一個不健康、沒有規範的全民市場。隨着資源越來越稀缺,鱟在餐飲市場也水漲船高。儘管中華鱟被廣西、廣東、福建列爲重點保護動物,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非法捕殺、收購、加工攜帶,但倒賣、捕殺中華鱟的消息依然層出不窮。

鱟的遭遇並非個例。一年多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黃胸鵐(俗稱禾花雀)的評級從“瀕危”升級爲“極危”,距離下一級“野外滅絕”只剩一步之遙。而15年前,黃胸鵐還屬於“無危”狀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中國部分地區爲食用而過度捕獵黃胸鵐是其數量迅速減少的主因。

法制時代,要想讓中華鱟、禾花雀等不再淪爲盤中餐,必須運用法律利劍斬斷利益鏈。揆諸《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相關規定可謂應有盡有,但有法可依之後,能否做到有法必依,卻依然任重而道遠。

“每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是人類走向孤獨的腳步。”依法嚴懲之外,亦需幫助人們認清人慾饕餮之害。人們常說,動物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無價之寶,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的生衍死滅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作爲生長於文明社會的現代人,又怎可悖逆上天好生之德,爲了一己饕餮之慾,狠心殺戮無辜生靈呢? 爲了避免會成爲“絕鱟”的一代人,就不要再抓它煲湯了。漫畫/陳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