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川遺址成爲防震教育基地 臺媒:賦予老城新的生命力

參考消息網7月13日報道 臺媒稱,北川老縣城遺址已成爲防震教育基地。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7月11日報道,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帶給四川重大損傷和無盡悲痛,當初的重災區北川老縣城作爲地震遺址被保留了下來。

近年來,北川老縣城遺址每年都會接待大量的外地遊客和學生,過去的傷心地化作防震教育基地,賦予遺址新的生命力。

據報道,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2010年5月對公衆適度開放,這裏是汶川大地震災區中唯一整體原貌保留下來的區域。

園區建築保留廢墟模樣

遺址園區入口設置了一個告示牌,上面寫道“近兩萬同胞在此安息,請勿嬉戲打鬧”。

走進園區,建築物無一倖免,不是倒塌成廢墟,就是殘破不堪。即使11個年頭過去,時間彷彿仍暫停在強震的時刻。

來到地震遺址的民衆都會自覺地停下腳步,在“深切緬懷5·12特大地震遇難同胞”公墓碑前默哀,許多人獻上鮮花致意,緬懷罹難者。

汶川大地震紀念館遺址維護科解說員王華蓉表示,當時罹難者太多,爲了防疫,將同胞集體掩埋在此地草坪下,原先爲建造電梯公寓所挖的基坑,沒想到成了上千名遇難同胞長眠的地方。

學生媽媽年年緬懷

園區中還有一片覆蓋亂石的山崩坍塌處,上面一條白色橫幅格外醒目。

王華蓉指出,這裏原是北川中學新校區,強震來襲,整個校園瞬間全被掩埋,白色橫幅是一名遇難學生媽媽掛的,她表示:“每年孩子的生日,媽媽都會換上新的白橫幅,每年的橫幅都會寫着一句話‘孩子,爸爸媽媽想你’。”

據悉,爲了原貌保存地震遺址,園區委託上海同濟大學對遺址的房屋進行支撐加固設計,以“最小干預”爲保護原則,先後完成3期21棟房屋加固。

王華蓉說,現在的遺址不只是提供緬懷的地震園區,同時也是科學研究之地,許多院校學生到此做生命探測、生命救援、工程力學、建築設計等研究,也有許多中小學校師生在此進行防災、避災演練,爲遺址注入新的能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