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抗戰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一幅場景:一場伏擊戰中,八路軍藏在隱蔽處,靜候日軍的到來,在日軍剛進入射程範圍之內時,一些新兵蛋子總是會拉起槍栓,躍躍欲試,這時,一些有戰鬥經驗的老兵總會說:別動!等日軍靠近了再打!

毫無疑問,八路軍老兵說的“等日軍靠近了再打”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原因很簡單,我們正常人都能想到,因爲離得越遠,戰士們的射擊命中率就會越低,而離得近,打中敵人的概率就會變大。抗戰時的步槍的有效射程在四、五百米左右,但是在距敵四百米時攻擊與距敵兩百米時攻擊,會取得截然不同的戰果。

但是,八路軍所說的“等敵人靠近了再打”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把敵人的優勢最小化,自己的優勢最大化。

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八路軍的武器彈藥極度匱乏。抗戰初期,八路軍雖然接受改編,但是武器裝備還是很簡陋,基本是紅軍時期遺留下來的一些老家底,武器是萬國牌的什麼都有,小米加步槍,大刀片子,步槍、木柄手榴彈。

除此之外,八路軍的步槍和彈藥數量還嚴重不足。據資料顯示,1937年年底,八路軍由成軍之初的4.6萬餘人迅速擴軍至9萬餘人,但卻面臨極度缺乏武器彈藥的問題,任弼時曾在一份文件中寫下這樣的文字:“現在的問題就是槍支太少了,全軍約9萬餘人,但步槍僅2萬餘支,短槍2千餘支,手槍400支,手花機514支,輕機槍520挺,重機槍74挺。”不僅槍支武器匱乏,彈藥也同樣嚴重不足,戰士們平均都分不到幾顆子彈。

經過上面這樣這些描述,大家懂得了八路軍有經驗的戰士爲什麼會說:“等敵人靠近了再打”的原因了吧,因爲遠距離攻擊效率低,會造成彈藥的浪費,而八路軍正是一支極度缺乏武器彈藥的軍隊,與日軍進行遠距離對攻,對他們來說太奢侈了。

等日軍靠近了再作戰,八路軍便於和日軍展開白刃戰,白刃戰中日軍火力優勢得不到發揮,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八路軍的大刀長矛也不是喫素的,這樣就把敵人的優勢最小化,自己的優勢最大化了。

所以,八路軍的伏擊戰過程一般是這樣的:等敵人進入步槍的有效射程後,開始用步槍密集射擊,這樣,敵人即使衝鋒,陣型也會散亂。再靠近一些,就用手榴彈殺傷敵人。手榴彈都扔完了,戰士們就會和敵人拼刺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