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家創業始祖喬貴發雖出身貧寒,是在苦難中長大的孤兒,但他自尊自信,爲了改變命運步入商海。

在從商生涯中,他不畏艱險,重義守信,一躍成爲包頭商界的領軍人物。爲使自己創立的基業能有更大發展,他非常重視對後輩的教育和培養。

他經常教育兒孫要正直淳厚、勤勞儉樸,切不可坐享其成、追求奢華;待人要誠實守信,與人爲善,切不可爲富不仁,欺壓窮人……這些家訓也成爲喬家輩輩傳承的祖訓。

在中堂第一代先祖喬致庸不僅是當時商界赫赫有名的大財東,而且他治家也非常嚴謹。

爲了防止子孫習染富家子弟的諸多不良風氣,制定了六條家規:

一不準納妾,二不準虐僕,三不準嫖妓,四不準吸毒,五不準賭博,六不準酗酒,要求喬家在中堂的子弟嚴格執行。

當時處於封建社會,豪門富賈多妻妾成羣,而喬家卻定了“不準納妾”的家規,可見喬致庸治家之獨特。喬致庸一生共娶過六位夫人,皆爲續絃。

喬家族人衆多,日常事務繁雜,僱傭有很多僕人。喬家對待僕人很寬容,不僅保證傭人喫得飽、穿得暖,還很尊重傭人,遇有過失,也不惡語相加,更不打罵虐待,違者會受到家規追究處罰。

喬在中堂女僕都僱傭已婚婦女,不用小姑娘。喬家的小夥計來喬家後,也讓他們在空餘時間與少爺們共同學習,很多夥計在喬家幹上幾年活,還學到了很多知識,出色的還被派往包頭字號當夥計。

喬家按年付給僕人工資,高低不等,女傭中奶媽最高,每年在80兩左右,男傭中大廚師最高,每年約100兩左右,其餘的40~60兩不等,最低還有20元兩。教師、拳師、賬房總管薪金都很高,估計在200~500兩之間。僕人不僅能按時領到薪金,而且在逢年過節還另有賞賜,把面、肉、柴、煤等按時送到各個傭人家中。

喬致庸告誡兒孫注重勤儉節約,不能貪圖享受祖輩留下的財富。

他常說:“有錢不能浪費,浪費則對錢不敬,不敬則得罪錢,得罪錢則受窮。”

還親自撰寫了對聯,掛在內宅門上用以教育後人,內容爲:“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財,緣惜福。”他認爲經商處事要以“信”爲重,其次是“義”,最後纔是“利”。

他教育兒孫要以誠信服人,在與相與及其他店鋪合作中,注重義氣,不欺騙、不哄騙,不掙昧良心的錢。

他把《朱子治家格言》刻在明樓院的屏門上,作爲在中堂的治家準則。在兒孫們犯錯後,喬致庸會嚴加訓教,令他們跪地背誦,直到其對所犯錯誤真正明白悔悟,方可離開。

他經常提醒子孫要戒驕、戒貪、戒懶;做人要“氣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膽欲大、心欲小、知欲圓、行欲方。”“爲人做事怪人休深,望人休過,待人要豐,自奉要約,恩怕先益後損,威怕先緊後松。”這些教誨對子孫的立身處事有很大影響,也使喬家商業走向輝煌。

喬映霞主持在中堂家務時,曾給兄弟11人各立齋名,以期勉勵警示,如“不泥古齋”、“知不是齋”、“日新齋”、“昨非今是齋”、“不得不免齋”、“時代齋”、“習勤齋”等,並要求“映”字輩的弟兄團結起來,守住這份來之不易的家業並能不斷髮揚光大。

喬家其他堂也皆有各自的治家之道,如保和堂要求子孫先學會做人再講做事,做人要正派正直,載德厚人,做事要講求誠信,刻苦努力。

保元堂第一代先祖喬超五,不像在中堂一樣精於經商,但更注重讀書求仕,期望能通過仕途爲國效力,光宗耀祖。受其影響,保元堂很多子弟致力讀書,步入仕途。

當時社會上對喬家曾有這樣的評論:“在中堂有錢,保元堂出人。” 保元堂也注重家教家風的樹立,保元堂的家風決定了家中的藏書十分豐厚,據家人回憶曾藏有《永樂大典》全書,還有萬明傘、朝服、官冒、名人字畫、天文鐘、瓷器、古玩等物。

保元堂要求晚輩對長輩重孝道,長輩對晚輩重開導。喬氏家族的子女們在良好的家規家風薰陶下,大多正直誠信,樂善好施,進步開明,備受外界讚譽。

喬家大院院內的家訓頗值得一讀。

喬致庸(1818―1907)字仲登,清代山西祁縣人,喬家第三代、第四位當家人,著名晉商,人稱“亮財主”。

嘉慶二十三年,喬致庸出生于山西祁縣的一個商賈世家,父親是喬全美,幼年父母雙亡,由兄長喬致廣撫育長大。

少年時期因兄長病故,喬致庸棄學從商,開始掌管喬氏家族生意。在他執掌家務時期,喬氏家族事業日益興盛,成爲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戶。其下屬復字號稱雄包頭,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說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恆兩大票號遍佈中國各地商埠、碼頭。

至清末,喬氏家族已經在中國各地有票號、錢莊、當鋪、糧店200多處,資產達到數千萬兩白銀。喬致庸本人也被稱爲“亮財主”。

喬致庸陸玉菡劇照

喬致庸曾先後娶過六個妻子,因喬門中有不許納妾的家規,都是續絃。

育有六個兒子,十一個孫子,其中三兒子喬景儼在喬致庸晚年時當家(電視劇中的陸玉菡是虛構的,6妻中沒有陸氏,6妻留下6子11孫)。

喬致庸待人隨和,講究誠信爲本、“以德經商”。喬致庸一生做出諸多善行。光緒三年天遭大旱,喬致庸開糧倉賑濟災民。光緒三十二年,喬致庸去世,終年89歲,他是喬家門中最長壽的人。

喬家大院

19世紀中後期,由於連年戰亂,清王朝逐漸走向衰落,大量白銀外流。喬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傳統,於同治初年(1862年)開始在家院附近購置地皮,大興土木,修建了規模龐大的宅院,即著名的“喬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被專家學者譽爲“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