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之《扫毒2》在动作戏方面,发扬香港警匪片暴力美学的魅力,在剧情结构与人物关系上不做刻意安排,回归纯粹,但人物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用暴力美学代入到现在最热门的香港警匪片《扫毒2》,集中呈现在影片高潮部分:地铁飞车戏。

对于香港警匪片,我最原始的记忆是在90年代末,那时候不到10岁,却跟着邻居大哥大姐们看了不少警匪片。他们租VCD,一屋子人一起看,我是个凑热闹的。

对于这些动不动就在香港街头斗殴、火拼的警匪片,当时我的片面印象是:香港治安真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大学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观影审美,可以理解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只是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听语言,称之为暴力美学。

运用暴力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属香港导演吴宇森,观看他早期的电影《英雄本色》和《纵横四海》,看到枪战情节不再想到治安乱,而是能在这些战斗中体会英雄气概与重情重义。

老牌香港巨星周润发和张国荣年轻时的风采也在这视听盛宴中充分展现,观看这样的警匪片让我们从感官到身心都是愉悦的。

用暴力美学代入到现在最热门的香港警匪片《扫毒2》,集中呈现在影片高潮部分:地铁飞车戏。两大劳模影帝刘德华与古天乐从马路打到地铁,枪战、飙车、撞击,一个不少,展现了上天入地般的激烈对决。

据说《扫毒2》导演1:1搭建了香港中环地铁,现场感极强。当汽车从地铁扶梯冲下去,行人低头躲避,再冲进地铁轨道,引起乘客恐慌并紧急疏散,这随便一点放在现实都是一场大灾难。

但是影片用暴力一气呵成的速度感,是为了表现人物不顾一切的决绝态度,是他们关系紧张矛盾升级最直观的体现。

在这些目不暇接的视听冲击面前,我们不会联想现实操作性,而是随着肾上腺素飙升而入戏,迫切关注的是这场“天地对决”最终谁输谁赢。

香港警匪片除了以直观的暴力美学刺激感官,更有不动声色、错综复杂,伴随各种反转的烧脑剧情。最典型的集大成者便是《无间道》系列。看完三部《无间道》后,我重新刷新了以往对警匪片以动作戏为主的印象。

《无间道》曾被奉为香港电影的救世之作,尤其对警匪类型片来说,他从题材、故事、风格上,都与以往警匪片大有不同。它讲究剧情结构的细密周到:好人变坏人,坏人变好人,警察变内鬼,流氓变卧底……需要费神费脑才能理清其中的利害关系。

人物情绪不再只是通过打斗来体现,一句台词、一个眼神甚至一首适时出现的配乐都有意味深长的味道,比如我至今一听到《再见…警察》都会有一种悲壮感。

在《无间道》之后,部分香港警匪片一窝蜂变成了烧脑剧情逆转控,但没有细腻情感的铺垫,为了阴谋论而刻意颠覆,多看几次也就索然无味了。由此培养了看香港警匪片的套路,正邪难分,总觉得每个人物都不简单都等着惊天逆转。

在这样思维定式下观看如今的《扫毒2》,当前面是大量交代人物关系来龙去脉的戏时,我总会想着这个人看着没那么简单。比如其中的大佬南叔,他让刘德华饰演的余顺天去砍古天乐饰演的地藏的手指,仅仅是说砍就砍的黑帮做派,后面再也没有其他阴谋。

南叔放余顺天去做正经生意就真的放手,想要见见他老婆也真是出于长辈的关怀,但观看过程中我会脑补他可能是在用离间计把两个主角当棋子在下盘大棋。实际上南叔就是个埋下仇恨种子的配角,由此让两大主角向上向下朝着不同阶层发展,故事线清晰明了。

《扫毒2》剧情简单,不设阴谋,不做反转,人物性格爱憎分明,不存在多线缠绕暧昧不清的状况。它整体框架有警匪片双雄对决的套路,立场不同,正邪交锋,但又不完全按套路出牌。

最后地藏喊余顺天为天哥,并质问他当年有没有想过是南叔没查清楚,冤枉他贩毒,在“扫除毒品”这个大而严肃的社会命题下,这只能算小小的个人恩怨。但对普通观众来说合乎情理就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演这反派的还是“只有太阳可以黑”观众缘极好的古天乐。

总之《扫毒2》在动作戏方面,发扬香港警匪片暴力美学的魅力,在剧情结构与人物关系上不做刻意安排,回归纯粹,但人物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观看《扫毒2》就是享受一场视听盛宴,思维一路顺畅得以放松身心,这样的观影感受足以值回票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