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秋老虎”卻仍在。“秋老虎”這種悶熱、高溫天氣,會使人體大量出汗,體內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發生血栓、心梗等心血管疾病。

但同時,立秋之後太陽出現的時間越來越短,很多人明顯感覺到晝夜溫差大,氣溫突然改變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及心血管功能發生變化,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加重,從而更易誘發心肌梗死或其它心腦血管疾病。

因此,夏秋之交要特別注意一些身體危險信號,如半夜突然胸悶胸痛,莫名冷汗直流可能是心梗前兆,千萬不能忍到天亮!

高溫悶熱出汗多 容易形成血栓

高溫悶熱的“秋老虎”時節,空氣中溼度增高、含氧量降低的時候,平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常常會感覺不適,出現胸悶、氣促、頭暈等症狀。

另外,高溫天氣會使人體出汗過多,血液濃縮,如果未能及時補充水分,容易形成血栓。一旦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可引起急性心梗發生。

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或左臂疼痛,千萬別隻把這種症狀當做中暑或吹空調受涼,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最好到醫院做一下心電圖,看是否是心梗發作。

晝夜溫差大或誘發心血管疾病

秋季因氣溫變化大,氣溫驟然降低,容易使人體機能失去平衡,會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本已狹窄的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血流減緩,血粘度增高,血量減少,引起動脈痙攣,從而易誘發心絞痛、急性心機梗塞等疾病。

突然降溫使血管收縮或痙攣,心肌耗氧指數增加,左心室負荷加重,使心肌缺氧;低溫還可以激發冠狀動脈痙攣,斑塊一旦脫落讓血栓堵塞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另外,中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衰退,比如血管失去了彈性,血管出現粥樣硬化,而冠心病患者本身就有血管硬化和狹窄的情況,所以氣候的驟然變化極易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發作。

季節更替,切莫大意

季節交替,原本就是疾病高發期,冠心病患者更應注意身體。

1、注意飲食

立秋之後有“貼秋膘”的傳統,認爲夏季之後,人們應當多喫肉類,增加營養、儲備脂肪,以備過冬禦寒。但是這個傳統適用於過去以穀類爲主的單一、匱乏的食物條件,現在生活中食物種類多,人們攝入的脂肪、蛋白質含量並不低,沒有“貼秋膘”的必要了。而且,對於心血管病患者來說,更不宜“貼秋膘”,否則易導致疾病發作。

2、注意穿衣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大,早晚溫度較低,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也變得陰涼,建議早上出門時應帶一件薄外套,溫度低時把外套穿上,以免着涼。

3、調整藥物

一般夏季時人的血壓會比較容易控制,隨着溫度的降低,血壓有可能會升高。所以,本身血壓高的人此時應該經常監測血壓,如果血壓控制的不好,要遵醫囑增加藥量。

 4、合理運動

室外鍛鍊,能吸收更多新鮮氧氣,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大腦的興奮度,使肌體更迅速、更準確地調節好體溫,適應秋季多變的氣候。所以適當鍛鍊十分有利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但是由於秋季早晚氣溫低,建議最好不要晨練,以免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5、防秋燥

秋季氣候乾燥,容易導致口乾咽燥、便祕等症,所以要注意補水防秋燥。注意保持室內的溫度和溼度,另外可多喫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梨、蜂蜜、南瓜、木耳蓮子粥等。少喫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