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國力衰微,被人欺負的苦不堪言不說,還有無數的國寶珍品流落國外,僅莫高窟一處丟失的文物,就足以撐起大英博物館的半壁江山。每當回顧這段歷史,國人的心都在流血,特別是讀過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之後,更對一個人產生了憤恨,他就是莫高窟的“掌門人”王圓籙道士。那麼這個王道士的結局如何,爲何說我們都欠他一句“對不起”呢?

我們先說說王道士是何許人也,他原本是湖北麻城人,年輕時因爲家貧,不得已流落他鄉。光緒年間,他曾當過一段時間清兵,後來信奉道教成爲道士。光緒23年,王道士遠遊至敦煌莫高窟,此時的莫高窟雖然破敗不堪,但百姓偶爾也會供養,沒有斷了香火。由於常年無人打理,風沙已經將洞口堵住。王道士來到此處清理沙石,供奉香火,還僱了一位貧農楊果,平日裏抄寫道經,出售給百姓。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莫高窟香火漸盛,進山朝拜者絡繹不絕。王圓籙這個道士,就這麼戲劇性的成了佛門莫高窟的“掌門”。

提起王道士,我們想到的就是敦煌著名的藏經洞,但是這個藏經洞並非是他發現的。1900年6月21日,楊果坐在洞窟裏抽菸鍋,在牆上磕菸灰的時候,察覺牆壁另一側有迴音,好像是空的,並告訴了王道士。王道士趁着半夜無人鑿洞,果然發現一個密室,裏面存放滿了從4世紀到11世紀的各種寶貴經書文物,藏經洞從此重見天日。

如此多的珍寶,王道士並沒有非分之想,而是馬上步行50裏,把藏經洞的消息告訴敦煌縣令嚴澤,並拿了兩本經書作證。誰知嚴澤不學無術,把經書當成了廢紙,無奈之下王道士只好離去。第二年新任知縣汪宗翰上任,王道士再次上報藏經洞的消息。汪宗翰帶人查看一番覺得十分珍貴,命令王道士“就地封存”,可惜此後就無下文。不甘心的王道士風餐露宿跑了800多里地,帶了2箱經書去找道臺廷棟,保護這批文物。可這廷棟竟說了一句:“書法還沒我寫的好!”

至於爲什麼後來出賣經書,原因也很簡單。第一,在長達7年的時間裏,王道士爲了保護這批文物,看管的相當嚴格,幾乎沒有經書流出。可惜朝廷壓根不重視,一連串的打擊,逐漸令王道士心灰意冷。第二,他本身是個道士,一心想建一座“太清宮”,對他而言賣掉佛教經書,爲道教籌錢也無可厚非。第三,王道士很推崇唐玄奘,而英國人斯坦因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把自己僞裝成一個虔誠的“唐僧之徒”,說自己印度遠道而來,騙取了王道士的信任。在當地的蔣師爺的聯合忽悠下,王道士最終以200兩銀子的代價,賣了24箱經卷,5大箱刺繡和絹畫。隨後,法國人、日本人又接踵而至。

當我們在罵王道士貪心,外國人無恥的時候,卻不知道王道士曾苦苦守了7年。與此同時,外國人也是拿着清朝的護照,甚至派兵保護他們來到敦煌的。國內學術界的不重視,讓王道士成了一個替罪羊而已。直到9年後,敦煌珍品《尚書》死卷、《老子化胡經》、《沙州圖經》等等在北京展出,朝廷這才後知後覺,在震驚之餘趕緊去敦煌把剩下的運回來。然而,清廷與其說是保護,不如說是破壞,所運經書每到一處就會失竊一部分,爲了掩人耳目,甚至把書撕成兩半,一卷冒充兩卷。反觀流落出去的文物,卻得到及其妥善的保護,我們不覺得尷尬嗎?

至於王道士,他沒有因爲是“異教”就毀掉莫高窟的文物,而是交給了一個他認爲的“唐僧追隨者”。他也沒有爲了發財,僅僅是想着賺點香火,爲道教做點貢獻。至於他最後的結局,據說是因爲賣國寶被追究,只好裝瘋賣傻,晚年終於修建成一座道士塔,並在一貧如洗中死去。

借用一句話: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應該把責任歸因於任何個人,那是歷史對整個中國的嘲諷。而王道士只是個小人物,背不起那麼重的鍋,所以國人一直在誤解,說欠他一句“對不起”,我想也沒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