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標題下“關中往事”訂閱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或收藏

秦鎮米皮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秈米制成,製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漿和蒸制。師傅當着顧客的面,用一把幾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張的米皮切成細條,拌上特製的辣椒油(叫“油潑子”)、醋和鹽,加上黃瓜絲和豆芽,一碗碗看來紅通通、喫來“筋、薄、細、軟”、涼爽可口的秦鎮米皮就可以上桌了食用了。

秦鎮米皮,陝西涼皮“四大花旦”之一,因產於西安戶縣秦鎮而得名,又叫秦鎮涼皮,以大米爲主料蒸制而成。

長期以來,在關中地區流傳着“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的俗語。可見,秦鎮米皮很早以前就與乾州鍋盔、岐山臊子面齊名爲關中地區三大著名麪食。

米皮典故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一帶稻子乾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裏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纔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後,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幹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麪,蒸出了麪皮,大家喫後,個個稱奇。於是,李十二帶着麪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製出佳餚,今奉上面皮,望萬歲御品。”秦始皇喫了麪皮,其味甚美,頗感稀奇,這才赦了衆人之罪,並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麪皮供他食用。

後來,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鎮一帶的人們爲紀念他,在這天總要蒸些麪皮。這種蒸麪皮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爲馳名關中的著名小喫。

美食特點

秦鎮米皮用產於戶縣灃河西岸的稻穀製作,皮子質量上乘。調食時,配以綠的菜、油潑辣子、芝麻醬、芥末、蒜泥、醬油、香醋、味精等調料,喫起來酸、辣、筋、爽、涼,別有一番風味。

特點:色白、光潤、皮薄、細軟、柔韌,喫起來酸、辣、筋、爽、涼,別有一番風味。 秦鎮半濟堂米皮,歷史久遠,正宗祖傳。秦鎮大米麪皮雖爲秦代初創,但後經戰亂,災荒等原因,逐漸失傳。

製作方法

秦鎮米皮,以涼皮優質,口感上乘,享譽周至、戶縣、長安。製作秦鎮米皮,要掌握好淘米、蒸制、調味三個環節,其中蒸制、調味最爲關鍵。具體地,先將大米淘洗乾淨,放涼水中浸泡一至兩天,撈入石磨中,徐徐加水磨成米漿,加入精鹽攪勻,用沸水燙開,再加涼水製成弄米漿,把乾淨溼布鋪在籠上,攤上米漿約0.66釐米厚,抹平,上籠用旺火蒸約10分鐘即熟,取出晾涼,每張抹上菜油少許摞起。食用時,用近1米長、20釐米寬、重約5千克的專用大鍘刀。喫時按需要量分別調味,放入用開水焯過的綠豆芽、黃豆芽,配以味精、蒜泥、醬油、精鹽,特別還有香醋和辣椒油。調製好的米皮,白中透紅,紅裏透香,紅豔豔,香噴噴,薄而細,筋而柔,軟而嫩,爽而涼,非常美味。

特別推薦

★★★★★

秦鎮半濟堂米皮店

秦鎮半濟堂米皮老店位於古鎮北街,現由蔡坤昌先生繼承經營,並在國家商標局註冊了“半濟堂”商標。半濟堂半濟堂米皮老店可謂是老樹新花,其老店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是秦鎮老街內著名的老字號,祖上以開藥店、調料傳家,濟世救人之譽遍及灃河沿岸。秉承祖業,半濟堂的米皮調料歷史悠久,享譽陝豫晉數省,並受到廣大顧客的一致好評,可謂“秦鎮一絕”。半濟堂製做之米皮,繼承了秦鎮涼皮之“筋、薄、細、穰”的特色,更在油潑辣子、調料醋水下足了功夫,因而是口味俱佳、風味獨特。

與省市領導合影

秦鎮半濟堂米皮老店主營秦鎮涼皮、肉夾饃。供應半濟堂系列涼皮調料以及其他涼皮原料和製作工具。傳授涼皮製作技藝,還可以提供“半濟堂”老字號加盟。

半濟堂研製經營的米麪皮辣椒油專用調料,配方獨特,選料地道,炮製規範,爲純天然香料。用本調料配製的辣椒油調出的米麪皮,爽滑可口,香味濃郁,回味無窮,正宗正味。

半濟堂秉承祖上忠厚仁義之美德,歡迎各界朋友來古鎮遊玩,品嚐半濟堂涼皮。本着“互利、雙贏”的原則,精心選擇有志於半濟堂涼皮的加盟商,相信在我們共同努力下,半濟堂的明天將會更美好!

重溫關中歷史

感受關中文化

分享關中美食

講述關中故事

歡迎關注【關中往事】微信:huxianwsh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