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連維良:專項治理失信 加強信用體系建設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於3月6日(星期三)上午10時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佈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峯,副主任寧吉喆、連維良就“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提問:一年一度的“3.15”即將臨近,每年“3.15”晚會都會曝光一批假冒僞劣產品和不法黑心商家,但似乎此類失信問題年年嚴打卻屢禁不止。請問發改委作爲信用建設牽頭部門,將採取哪些有力舉措從根本上扭轉失信問題高發的態勢?謝謝。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3.15晚會作爲媒體監督、社會監督的一種生動方式,爲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您講到的失信問題屢禁不止,這正是當前全面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要着力解決的問題。

連維良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度重視,推動出臺了加強誠信體系建設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專項規劃和政策文件,特別是去年以來,集中部署推動了19個領域的失信專項治理,通過加大失信曝光和失信聯合懲戒力度,取得了明顯效果,大量的失信行爲得到糾正。比如,359萬名失信被執行人,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老賴”,懾於聯合懲戒履行了還款義務,各類案件的執行金額超過4.4萬億元,清理各類欠稅100億元,2018年全年爲農民工討薪160億元,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案件大幅度下降40%以上。

連維良說,在科研領域全面推行誠信承諾制度,對學術不端人員,在承擔項目、評優評獎上一票否決。根據第三方機構的監測,專項治理實施以來,這19個領域失信案件的發生率大幅下降60%以上。當前,全社會對信用建設的關注程度、接受程度、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現在所有的企業和個人都有了統一的也是唯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已經建立並有效地發揮作用,社會化信用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大幅度增長。特別讓人感到鼓舞的是,過去一年,各類信用報告的查詢和使用量超過20億件次。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的社會氛圍和制度環境正在加快形成。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任務依然十分艱鉅,要從根本上扭轉失信問題高發的態勢需要標本兼治。

連維良說,下一步的措施將突出“三個着力”:一是着力加大失信聯合懲戒力度。當前,失信問題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失信成本過低,因此解決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加大失信聯合懲戒,這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管用的措施和辦法。我們將凝聚社會合力,及時對嚴重失信行爲“亮劍”,加大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懲戒力度,使相關的市場主體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願失信。

二是着力拓展守信聯合激勵。在加大失信聯合懲戒力度的同時,今年將重點完善“讓守信者處處受益”的體制機制,讓守信有價、讓守信有用、讓守信有感。大力度地推動信用惠民便企,廣泛推廣信易貸、信易租、信易遊、信易行、信易批這樣的信用創新產品和服務,讓“誠信”成爲每個企業和個人的“可變現資產”。我們在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過程中,將把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作爲首要前提,使人們在享受信用服務的同時更加放心、更加安心。

三是要着力構建以信用爲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信用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公共信用評價和社會監督。通過對失信風險較高的市場主體加大抽查比例和頻次,真正做到對違法失信者“利劍高懸”,對誠信守法者“無事不擾”。通過這一系列措施,使全社會誠信水平有個大的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