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根據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工作規則》中對非法干擾行爲的定義,是指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爲或未遂行爲,其中包括散播危害飛行中或地面上的航空器、機場或民航設施場所內的旅客、機組、地面人員或大衆安全的虛假信息。此外,強佔座位、行李架,打架鬥毆、尋釁滋事,違規使用手機或其他禁止使用的電子設備,盜竊、故意損壞或者擅自移動救生物品等航空設施設備或強行打開應急艙門,吸菸(含電子香菸)、使用火種,猥褻客艙內人員或性騷擾,傳播淫穢物品及其他非法印製物,妨礙機組成員履行職責等,則屬於擾亂行爲,即在民用機場或在航空器上不遵守規定,或不聽從機場工作人員或機組成員指示,從而擾亂機場或航空器上良好秩序的行爲。

(原標題:國航“監督員”事件背後的民航客艙安全邊界:這些紅線不能碰)

圖片來自民航資源網

國航“監督員”事件讓外界開始討論,民航客艙的安全邊界在哪裏?

據國航通報,7月12日,國航CA4107航班在起飛滑行階段,因有旅客使用手機另一名旅客制止而產生糾紛。飛機降落後有旅客報警,隨後3名旅客和4名機組人員前往機場公安局配合警方調查和調解處理。經覈實,糾紛一方旅客爲國航一名因身體原因休養的員工,此次是個人因私出行,並非國航監督員。

7月13日,微博認證爲編劇的博主“李亞玲”發文稱,7月12日,乘坐國航CA4017次航班從成都飛往北京時,有一位自稱是國航監督員的女士在頭等艙和同機乘客發生激烈的口角爭執,指責周邊乘客危害航空安全。後相關旅客由首都機場警方帶走調查7小時。

在這起事件中,起因和雙方爭執的焦點之一,是乘客在客艙內的行爲是否影響航空安全,以及發生類似情形是否有必要報警。那麼,整起事件中,有哪些行爲是屬於危害航空安全的不當行爲?有哪些行爲甚至可能引發警方介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了相關領域專家,以及整理了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盤點。

常見問題:滑行時打電話,滑行過程中未拴安全帶、在機艙內走動

此次事件的起點是,有位乘客在飛機起飛前的滑行階段打電話。由此引發了“因私出行”的自稱“監督員”的國航員工乘客,指責其危害航空安全。此後,這名自稱“監督員”的國航員工乘客自己,也在飛機降落着陸後的滑行階段接聽電話。

在飛機起飛前和着陸後的滑行階段使用智能手機打電話,均爲違規行爲。

根據國航官網公示的旅客、行李國際運輸總條件第十二條規定,單手可握持的小型便攜式電子設備,如智能手機、電子書、視頻播放器、遊戲機等,關閉蜂窩通信功能選擇飛行模式後可在飛行全程使用。在滑行、起飛爬升和進近着陸等飛行關鍵階段,應關閉Wi-Fi和藍牙等功能,且不得連接耳機、充電、數據連接等外圍設備,不得使用語音和數據通信。

爲何不能在滑行時使用手機通話?這是由於滑行屬於飛行關鍵階段,此時使用手機通話容易造成電磁干擾飛機通信和精密導航設備,進而危害航空安全飛行。因此機組有權要求旅客關閉蜂窩通信功能,選擇飛行模式。

此外,李亞玲微博對於事件經過的描述提到,這起爭執事件中自稱“監督員”的國航員工乘客,在起飛前的滑行和等待中一直沒有拴安全帶,還在機艙裏走來走去。

飛機起飛前的滑行階段,乘客離開座位並在客艙內走動,同樣屬於違規行爲。

根據中國民航局官網航旅指南“客艙安全”一欄說明內容稱,“當飛機在滑行過程中,請您不要離開座位,不要在客艙中來回走動,不要打開行李架拿取行李物品。”

此外,上述內容還規定,“安全帶指示燈亮起時您必須繫好安全帶。”起飛前的滑行階段屬於飛行關鍵階段,安全帶指示燈在此階段會全程保持亮起。

報警:是否太過誇張

根據李亞玲微博描述,這起爭執事件中自稱“監督員”的國航員工乘客報警稱,遭到了四個人的圍攻,幾個人密謀要打她。由此幾名乘客在下飛機後被警方帶走協助調查。調查的結果以雙方接受調解告終。

從李亞玲在微博上發佈的視頻中看,這名自稱“監督員”的國航員工乘客所述的指控,似有誇大之嫌。

當然,這應該還只“停留”在吵架階段,但如果有人造出更大謠言,則可能被追究刑責。

根據中國民航局官網航旅指南“客艙安全”一欄說明內容規定,嚴禁捏造、傳遞劫機、有炸彈、炸機等虛假信息,擾亂正常飛行秩序行爲。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公安機關將對此類行爲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根據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工作規則》中對非法干擾行爲的定義,是指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爲或未遂行爲,其中包括散播危害飛行中或地面上的航空器、機場或民航設施場所內的旅客、機組、地面人員或大衆安全的虛假信息。

有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涉及滑行時乘客打電話、滑行時在機艙內走動、散播虛假信息等行爲,肯定都是不被允許的。通常情況下,乘務員會先進行勸阻,如果旅客仍然有這種行爲,可以報告機長,聽從機長指示,如果事態升級,安全員在機長授權下采取管束措施。

但具體到何種情況下會報警,該人士稱,需要看現場的判斷,如果擾亂客艙秩序,或者有危及其他旅客和航空器安全的,一定會報警。

哪些行爲屬於危害航空安全

更爲清晰的民航安全紅線,已經被寫入《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工作規則》。

根據《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工作規則》中對非法干擾行爲的定義,非法干擾行爲,是指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爲或未遂行爲,主要包括:

一是非法劫持航空器;

二是毀壞使用中的航空器;

三是在航空器上或機場扣留人質;

四是強行闖入航空器、機場或航空設施場所;

五是爲犯罪目的而將武器或危險裝置、材料帶入航空器或機場;

六是利用使用中的航空器造成死亡、嚴重人身傷害,或對財產或環境的嚴重破壞;

七是散播危害飛行中或地面上的航空器、機場或民航設施場所內的旅客、機組、地面人員或大衆安全的虛假信息。

此外,強佔座位、行李架,打架鬥毆、尋釁滋事,違規使用手機或其他禁止使用的電子設備,盜竊、故意損壞或者擅自移動救生物品等航空設施設備或強行打開應急艙門,吸菸(含電子香菸)、使用火種,猥褻客艙內人員或性騷擾,傳播淫穢物品及其他非法印製物,妨礙機組成員履行職責等,則屬於擾亂行爲,即在民用機場或在航空器上不遵守規定,或不聽從機場工作人員或機組成員指示,從而擾亂機場或航空器上良好秩序的行爲。

根據《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工作規則》規定,對航空器上的非法干擾行爲等嚴重危害飛行安全的行爲,可以要求機組成員啓動相應處置程序,採取必要的制止、制服措施;對擾亂航空器內秩序,妨礙機組成員履行職責,不聽勸阻的,可以要求機組成員對行爲人採取必要的管束措施,或在起飛前、降落後要求其離機。

此外,在2018年5月《關於在一定期限內適當限制特定嚴重失信人乘坐民用航空器 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實施後,民航局已於“信用中國”網站公佈了多批限制乘坐民用航空器嚴重失信人名單。這些失信人將被禁止乘坐民航航班,自名單公佈之日起計算,爲期一年。

這些失信人多半是因爲在機場或者民用航空器內違反了相關行政法律規範而被公安機關處以行政處罰的,主要情形包括:因故意藏匿、攜帶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危險品、違禁品、管制物品的;因使用僞造和冒用他人身份證件、乘機憑證的;因在飛機上尋釁滋事、擾亂客艙秩序的;因堵塞、強佔、衝擊安檢通道和毆打他人的;因在航空器內吸菸的。

劉嘉儀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劉嘉儀_NBJS846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