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戶梁如彪說,“這幾年村裏成立合作社,我們以到戶扶持資金和流轉土地入股,每年都能領分紅,再加上到大棚務工,一年下來能收入3萬多元,日子越過越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提高大棚種植管理水平,我們還聘請了農技專家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使大家能夠熟練掌握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只有富了‘腦袋’,才能鼓了‘口袋’。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脫貧攻堅奔小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種好蔬菜 鼓起錢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卓尼縣納浪鎮納浪村發展致富產業側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錦濤 通訊員 陳少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日前,記者在卓尼縣納浪鎮納浪村採訪時,不時聽見當地村民說:“生活富裕了,村莊變美了,日子越來越紅火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納浪村共有337戶1215人。過去,這裏經濟落後,村容村貌髒亂差。而今,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民人均收入由不到2000元增加到7850元,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6%降到現在的1.23%,從一個落後村變爲了先進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什麼原因使這裏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我們租種蔬菜大棚,由於銷售渠道少,加上技術培訓和良種普及都跟不上,缺少管理經驗,最後菜種不下去了,棚也荒了。”貧困戶梁如彪說,“這幾年村裏成立合作社,我們以到戶扶持資金和流轉土地入股,每年都能領分紅,再加上到大棚務工,一年下來能收入3萬多元,日子越過越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梁如彪家的變化,得益於納浪村因地制宜培育棚室蔬菜產業。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爲此,2018年,村集體經濟公司成立惠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村民一致選舉村裏的黨員致富能人、大棚種植經驗豐富的村委會主任梁尕\u003Cspan\u003E榮爲\u003C\u002Fspan\u003E合作社帶頭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真正打造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合作社運轉過程中,梁尕榮採取合作社吸收到戶扶持資金80萬元,堅持貧困戶負贏不負虧原則,以不低於本金8%的收益方式對貧困戶進行保底分紅。針對貧困戶勞動力外出、自身生產能力弱等實際情況,引導貧困戶將土地委託給合作社代耕,每畝土地每年流轉費680元。同時,優先讓貧困戶勞動力、村裏的婦女來大棚務工。如今,惠豐蔬菜合作社已流轉土地165畝,在原有85座蔬菜大棚的基礎上又新建高標準日光溫室蔬菜大棚5座,共有150戶農民成爲社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啥咋賣我都不用操心。現在既能拿到土地流轉金,還有務工收入,我家脫貧致富不用愁了。”貧困戶楊折什說,他現在在合作社管理蔬菜大棚,每天有100元的收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提高大棚種植管理水平,我們還聘請了農技專家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使大家能夠熟練掌握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只有富了‘腦袋’,才能鼓了‘口袋’。今年每個蔬菜大棚純收入能達到1萬餘元。”梁尕榮說,合作社還通過“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等途徑,不斷開拓蔬菜市場。2018年,合作社爲社員分紅24萬餘元。2019年,預計實現貧困戶戶均分紅3200元以上。\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4593264439465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