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南昌的回忆】30年前南昌人纳凉那些事儿

"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这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苦热行》中的一句。即便是锦衣玉食的封建皇帝,也难逃盛夏的炙热,忍不住写诗发牢骚。那么,30年前的夏天没有空调和电风扇,人们又是怎样度过炎炎夏日呢?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冰棒?还是越来越少见的蒲扇?又或者是久违了的竹床凉席?这些都是南昌人多少年来的消暑记忆……

"

老南昌人的消暑饮食多种多样

近日,在人民公园,正在晨练的老人讲述着30年前的夏天是如何度过的。

“那个时候的夏天可比现在好玩多了,我们都会装上一口袋玻璃球,趴在地上能玩一下午。”其中一位老人回忆道,小时候玩的最多的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老鹰抓小鸡,还有捉知了。

“那个时候家里没有冰箱,西瓜都透着一股热气,常常看到大人们会接一盆凉凉的井水,把西瓜放里边泡半个钟头,午觉醒来之后吃一块,那才叫爽。”今年65岁的张大爷说道,除了西瓜外,还有推着小车在路上卖冰棍的,街道边口吆喝一声,一群孩子呼拥而上,一毛钱一根,后来有了,一毛钱一袋儿的冰水儿,一时间风靡了整个夏天,人手一袋儿,那酸爽。

“娃娃头”是上世纪90年代最流行的冰棍,这款冰棒也是无数80后心中承载的美好回忆。不过,那时候的“娃娃头”五毛钱一根,绝对是“土豪”才能吃的“奢侈品”。除了冰棍,老南昌人的消暑饮食还有凉稀饭、大碗茶、绿豆汤、白木耳莲子汤、凉豆腐,黑色白色的凉豆腐被南昌人亲切地称谓“栗子豆腐”。

轻摇蒲扇好入眠

仲夏时节,手持一柄扇子,轻轻摇动,凉风习习。这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深深定格的一幕夏日图景。除了常见的折扇、鹅毛扇,蒲扇更是老南昌人的夏日必备品。

据介绍,南昌有“端午送扇”的乡俗,端午节之后,天气渐渐炎热,已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送自己亲手做的扇子,以表孝心。小户人家一般送蒲扇、油纸扇,富裕人家送鹅毛扇,书香门第送折扇,并且题字,附送扇套。“现在天一热,大家都喜欢蜗居在空调房,容易患空调病,不利于健康。”市民张爱珍说,老南昌人则喜欢带把老蒲扇消暑。夏天一到晚上,老街巷口便聚集着街坊邻居,边摇扇子边说着身边有趣的事,心里也感到特别凉快。“晚上睡觉时,妈妈轻摇扇子,哼着儿歌,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除了扇扇子,洗澡冲凉也是南昌人消暑的方式。“那个时候天气越热玩的就越疯,经常在傍晚时分和大人一起去水里玩水。”市民李志华说道,有个家里还会弄个大桶子,装满水让小孩在里面玩。

竹床里的回忆

长夜漫漫,酷暑难耐,不得入眠,于是一种特别的消暑用品出现了,那就是竹床,过去南昌人差不多家家都有一两张竹床,专门在夏天乘凉用。在老南昌人的记忆中,炎热的夏季,家家户户把竹床摆在家门口,竹床上浇上一层冰凉冰凉的老井水,那就成了老南昌人在炎炎夏日里寻觅清凉的法宝。

“没到晚上,家家户户就会为纳凉做准备,用凉水把门前一块地浇湿,让它散去暑气,然后搬出竹床,也用凉水冲一遍,吃完晚饭后,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在竹床上纳凉。有的坐在竹床边聊天,有的躺着休息,而孩子们则围着竹床玩笑打闹,好不惬意。”今年81岁的李大爷回忆道,“现在最多也就在自己的小区里乘凉,到了晚上就开空调,再也不会拿着竹床到外面去睡了,毕竟邻里关系没有从前那么亲密了。”

上世纪70年代,盛夏时节,南昌人都喜欢拖家带口拿着凉席、扇子在草坪上纳凉过夜,一到晚上广场上足有上万人,场面非常壮观。夜晚的八一广场还有卖冰棒的,卖气球的,好不热闹。每到盛夏,人们还是会想起在八一广场乘凉的情景,那已经成为一种城市记忆的符号,深深地烙在南昌人的心中。“如今八一广场已经变成了现代化城市广场,再也不可能回到几十年前那样去乘凉了,真怀念呀。”今年76岁的王大爷感慨道。

更多精彩推荐:

>>问题疫苗热议!江西省疾控中心对疫苗是否流入作出回应!

>>激情八月|世界旅游小姐大赛江西“绽放”,是美女就来报名!

>>网传午睡时间不能超过 30 分钟?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