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1月1日,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接到上級命令和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對調,已經爲作戰部署了2個月的司令員王必成突然對調,當時確實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戰前最忌諱臨時換將,這樣會很打擊士氣,而且新的司令對戰場的把握、對士兵作戰特點的瞭解都得需要磨合,楊得志任西線總指揮,不得不令人懷疑,但是後來披露的消息才解開當時爲什麼要臨時換將。西線總指揮楊得志的突發疾病,確實是作戰的極大損失,但是我軍有及時的人員配備,後面的作戰準備和組織實施都是在第一政治委員劉志堅,副司令員張至秀、查玉升,參謀長孫幹卿等衆多昆明軍區老將的嚴密佈置下,穩步進行的。

越南戰爭逼迫美國撤軍後,越南逐漸膨脹起來,自認爲打敗了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越南開始實行地區擴張,這一時期的越南顯然也有自己的政治打算,他們逐漸向蘇聯靠攏,在蘇聯的支持下,越南開始推行地區霸權主義,企圖控制老撾、柬埔寨,重建印支聯邦,1978年11月3日,越南和蘇聯簽訂友好互助條約,其實這是蘇聯支持越南實行地區霸權主義的一種措施,再加上越南1978年12月25日對柬埔寨發動戰爭,越南在我邊境尋釁挑事,製造多起流血事件,僅1978年就造成1108起流血事件,我方死傷300多人。越南還強制驅趕華僑,到1979年2月,有20萬華僑被迫強制回國,另外30萬華僑被迫流落他國,面對越南的一次次挑釁,對越南進行一次快速的、有計劃的、小規模的教訓非常有必要。

1978年對越的總體戰略部署是,全國分爲南北兩方面軍隊。因爲考慮到蘇聯會有動作,北方面軍主要由李德生指揮,防止蘇俄的攻擊。南方面軍總指揮是許世友,全軍的空軍由張廷髮指揮,在南方面軍中,又分爲東線和西線兩個戰區,東戰區主要在廣東由許世友指揮,西戰區由楊得志指揮,主要部署在雲南。我軍從不打無準備之仗,其實早在1978年10月就開始了東西兩個戰區的軍事部署,從1978年10月起,廣州軍區和昆明軍區的野戰部隊就以野營訓練爲由向中越邊境轉移。

1979年1月1日,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接到上級命令和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對調,已經爲作戰部署了2個月的司令員王必成突然對調,當時確實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戰前最忌諱臨時換將,這樣會很打擊士氣,而且新的司令對戰場的把握、對士兵作戰特點的瞭解都得需要磨合,楊得志任西線總指揮,不得不令人懷疑,但是後來披露的消息才解開當時爲什麼要臨時換將。

楊得志是一位能夠應對邊界衝突隨機應變的專家,爲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早在1967年,當時楊得志任濟南軍區司令,他曾實地考察過越南抗美部隊的戰爭形式,並和我方派往越南的指戰員有過深切的交流,在對越南軍隊的戰術掌握,以及軍事實力瞭解上有着更專業的知識。1976年,楊得志還以中國友好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前往北越訪問,並且實地考察了北越的軍事要地。更直白的說楊得志更瞭解我們的敵人,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也是當時上級考慮臨時換將的原因。不得不佩服上級的謀略,膽大心細。

但是1979年1月12日,卻發生了一件突發事件,當時楊得志前往河口前線探查敵情,卻突發胃病,被送到北京醫院救治,出現這樣的狀況,大戰在即,不得不讓副司令員張至秀代理楊得志職務,後來的人也大多數愛把楊得志和許世友相比,楊得志戰後提升總參謀長,許世友卻去職。1979年1月10日,廣西和雲南方向共集結了9個軍,22.5萬作戰部隊。雖然楊得志任職短短几天,但這幾天他的工作還是很出色的,1979年1月7日中午楊得志抵達昆明任職。8日到10日研究貫徹部署預案,在開遠設立前進指揮所,進行戰鬥組織準備。12日到馬關、河口前線研究敵情卻突發疾病。

西線總指揮楊得志的突發疾病,確實是作戰的極大損失,但是我軍有及時的人員配備,後面的作戰準備和組織實施都是在第一政治委員劉志堅,副司令員張至秀、查玉升,參謀長孫幹卿等衆多昆明軍區老將的嚴密佈置下,穩步進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