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动手术矫正近视?(修订版)

2012年2月,最早把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引入台湾的眼科医生蔡瑞芳宣布“封刀”,不再做该手术,闹得沸沸扬扬,让这位台湾名医在大陆也出了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蔡医生解释他“封刀”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法接受该手术的风险。这个手术必须要切开角膜,制造一个角膜瓣。以前大家都认为角膜瓣会完全愈合,后来有几个患者的例子让蔡医生知道事实上角膜瓣是不可能完全愈合的,所以就选择不再做这个手术了。但是蔡医生并不反对别人做这个手术,他认为该手术还是相当安全的,只是自己选择不做了。

在美国也出现了类似这种反戈一击的例子。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1998 年批准LASIK,负责这项批准工作的是莫里斯·瓦克斯勒(Morris Waxler)。两年后瓦克斯勒退休,但这个手术并没有让他完全放心,在退休后反而花了更多的精力对它进行跟踪调查,在2010年频繁地上美国媒体质疑、反对该手术,并在当年9月上书FDA,要求禁止该手术。FDA是国际医疗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其对药品和疗法的审批非常严格,获得FDA的认证、批准几乎就等于获得风靡全球的通行证。LASIK并非美国首创,但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得到众多近视患者的信赖,FDA是功不可没的。现在负责批准该手术的FDA前官员突然变成了该手术的激烈反对者,使该手术的声誉大受影响。

LASIK的手术原理并不复杂。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长或眼球的屈光率过高引起的,成像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看远处的东西就模糊了。通过改变眼球的屈光率,让焦点落在视网膜上,近视就矫正过来了。在做激光矫正手术时,先要切割角膜,环切330度,制造出角膜瓣,然后把角膜瓣掀开,暴露出下面的角膜基质。这时激光才派上用场,对准角膜基质,让一部分基质组织蒸发掉,基质变薄,角膜的曲率就发生变化了。要蒸发掉多少基质,是由计算机计算好的,能精确地控制。然后把角膜瓣盖上,手术就完成了。

主要的问题就出在角膜环切上。角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眼睛里有异物,“眼里容不得沙子”,并根据需要即时地分泌眼泪润湿眼睛,防止眼睛干燥。LASIK手术要环切角膜,角膜上的神经就被切断了,角膜不能正常地感受到外界的变化,眼泪分泌的反射机制受到影响,眼睛就容易干燥。所以LASIK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干眼。干眼会对视力造成影响。眼球保持湿润的一个作用是让角膜光滑,这样成像才会清晰,相反地,干眼让角膜不光滑,眼睛成像的清晰度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是最成功的LASIK手术,术后视力的清晰度也要比戴眼镜(包括隐形眼镜)要差一点。干眼如果严重的话,会导致角膜上皮细胞过早地死亡、脱落,使得角膜表面凹凸不平,出现散光、重影、雾状视力。术后角膜神经会逐渐长回去,但术后三年长回的角膜神经还不到50%。神经没法恢复到术前状态,干眼就可能是永久性的。

LASIK手术后,切开的角膜瓣虽然盖上了,但是它和角膜基质不像原来那么紧密了,之间存在间隙,而没有切到的部分是没有间隙的,这样角膜的厚度就相当于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在白天,由于光线强,瞳孔比较小,受的影响不大,但到了晚上,瞳孔放大到超过环切的边缘,视力就会受影响。另外,由于角膜瓣和角膜基质粘得不牢固,受到外力打击时容易发生角膜瓣异位,出现眼睛剧痛和视力迅速下降。蔡瑞芳医生举出过几个例子:一个患者接受手术已经六七年,去抱跑过来的狗时被狗头撞到眼睛,造成角膜瓣异位;还有2个女病人,在给婴儿换尿布的时候,被宝宝的脚踢到眼睛,造成异位。

LASIK是一项手术,手术就会有风险,关键是风险有多大,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根据美国白内障和屈光外科手术学会在2008年对3000多篇论文的分析,LASIK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高达95.4%。通常认为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3%左右。但是瓦克斯勒认为LASIK之所以能得到FDA的批准,是因为FDA未能获得关于手术风险的完整资料,LASIK设备制造商及其合作者隐瞒了相关数据。根据他本人的调查,虽然接受手术的人在第一年有95%不用戴眼镜,但在两三年后,却有50%的患者需要重新佩戴眼镜。根据他的统计,有并发症的患者高达20%,而且有0.9%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面对这些差别很大的数据,我们只能希望有权威机构能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FDA、美国国防部和眼科协会在2009年宣布对LASIK安全性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在2014年10月发布了第一份报告,2016年12月发布了第二份报告。根据这项研究,手术前已经患有视力症状(眩光、重影等)和对视力不满意的人很普遍,手术后患有视力症状和干眼症的人数降低了。但是在手术前原本没有视力症状的人中,有46%在手术三个月后至少会出现一种视力症状;手术前没有干眼症的人,28%在手术三个月后会患干眼症;1%~4%的人对手术后的视觉不满意,1%~2%的人对手术不满意。这个研究发现的术后并发症比例比别的研究高得多,研究人员认为是因为研究的方法不同导致的:他们直接对患者做问卷调查,而以前的研究是根据医生的报告,很多患者可能不好意思向医生报告负面的结果。

LASIK有风险,其他矫正近视的方法未必就没有风险。根据《眼科学档案》在200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每天佩戴隐形眼镜的人在30年内有1%的几率发生严重的眼睛感染,并有2‰的几率由于感染而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而LASIK导致严重视力丧失的风险是万分之一。从这个角度看,佩戴隐形眼镜反而比做LASIK手术还不安全。最安全的当然是戴普通眼镜,代价是不方便。

著名科技记者土摩托在十几年前接受了LASIK手术,他曾经在网上说,这是“花在自己身上最值的一笔钱”,“手术后,在弱光下的视力会变差,老花的时间会提前,但对于一个喜欢运动和旅行的人,不戴眼镜的好处实在太明显了。”很多人去做LASIK手术,就是因为有做过手术的朋友推荐,所以FDA特地指出,在做该手术之前,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仔细地权衡风险和益处,避免受到做过手术的朋友或鼓励做该手术的医生的影响。不仅要知道该手术可能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理解可能的风险,做好心理准备。

美国梅奥诊所的建议是,如果患有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艾滋病)、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患有持续干眼症、角膜太薄或角膜表面不规则、瞳孔太大、眼睑位置异常、患有青光眼、视力不稳定、怀孕或正在哺乳等情形,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可能不适合做LASIK手术。有下面几种情况时也要慎重考虑是否要做LASIK手术:高度近视,手术风险可能超过了益处;视力已经相当好,只需要偶尔戴眼镜,那么通过手术能得到的有限改善可能不值得去冒风险;经常参加接触性体育运动,脸部或眼睛会频繁遭到撞击。

所有的手术决定都是要权衡利弊才做出的,尤其是对矫正近视这种并非必要的手术,和美容手术一样,更应慎重。

(收入《科舟求健》。根据新的研究做了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