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類正面對第二次衛生革命對象—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慢病的源頭是不健康的社會環境,和與不健康社會環境互動的個體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爲。從源頭(不健康的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和行爲)又延伸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卒中、腫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多重危險因素。

中國每100個成人裏就有22個是慢性病患者。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兒童慢病管理中心米傑教授在9月25日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說,慢性病有個特點,早期的暴露窗口、發病的起源是在生命早期,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甚至在媽媽懷孕的時候。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很重要的兩個環節:源頭是不健康的社會環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間是最終能夠導致疾病發生、危險性增高的多重危險因素。由此,非傳染性疾病不像傳染性疾病只有一種病因,非傳染性疾病與危險因素之間只存在相關性,並不是因果關係。

不健康的社會環境

首先,要考慮孕育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不健康社會環境。例如,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取得了很多成就,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大家現在非常關注PM2.5,PM2.5不但增加患癌症的風險,同時明顯增加了患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這不是某一個人能夠解決的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所以治理PM2.5也是爲了從社會層面來預防疾病。

再譬如吸菸。在我國,不光有3.5億吸菸的人,更重要的是公共場所沒有一種真正可落實的禁菸法規和處罰機制。在公共場所吸菸給很多不吸菸的民衆帶去了二手菸的危害。這顯然是社會因素,而不是個人力所能及的。

不健康的社會環境導致個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吸菸

②不運動或者缺少運動:兩層樓都不爬,兩三站路也不走。當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方便了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購物。

③不健康飲食:包括攝入總熱量過大和飲食結構不合理,如鹽、糖、酒、油、動物性食品攝入過多,蔬菜、水果和其他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攝取不足。

④喫得多、動得少,必然肥胖:青少年肥胖是危及一生健康的禍根,不但會增加未來患血脂異常、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能促使心理不健康和增加成年以後患癌症的風險。

不健康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會導致心理問題

大家經常講“全民焦慮症”。當前社會環境中存在着一些負面情緒,比如浮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青少年唸書期間的應試教育(考高分、上好學校),畢業以後的就業壓力,之後不斷地提職稱……始終在一種“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封閉模式下成長,往往會形成焦慮、驚恐、抑鬱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進而又會加重心血管病和癌症的風險。

我們必須走出傳統落後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建立“社會—生物—心理”的全新醫學模式,追求完美的全面的身心健康。從疾病走向健康,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走向社會—生物—心理綜合醫學模式;追求全面身心健康,從單純迷信生物技術、聚焦一個病變,延伸到綜合瞭解疾病的全貌,並且進一步關注、關愛患者。

面對慢病時代,我們能做些什麼?

控制慢病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是合理膳食。食物多樣,每餐以穀類爲主,多喫蔬菜、水果,適量攝入魚禽肉蛋,每天攝入300克或者300毫升的牛奶,常喫豆製品,保持清淡的口味,少鹽少油少糖,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適量零食,少選油炸、高鹽或高糖的食品,並養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挑食偏食、不暴飲暴食,少在外就餐等良好的飲食習慣。

2、是科學運動,每天要累計至少一小時以上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以保持健康體重。

3、是遠離毒品,不吸菸、不飲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4、是有好的睡眠。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的睡眠就更爲重要,因此需要在睡眠上注意三個層次,一是睡多少,二是什麼時候開始睡,三是睡眠的質量。

5、是保持積極向上健康的心理狀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健康是幸福,健康是尊嚴,健康是成功人生的基礎。健康讓人們生活更加美好。同時,健康是責任,健康是智慧,健康需要管理。應當儘可能延長健康期望壽命,縮短期望壽命和健康期望壽命之間的差距。兩者差距爲零,說明一生健康,無疾而終。這是理想健康的人生。要提升生命質量,需要人人從自身做起,醫生更應做健康的引領者和示範者,認真做好疾病預防康復,共同提升健康水平,延長健康期望壽命。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3D整合醫學的創新理念和創新科技,歡迎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您的關注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