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市公司高管辭職當農民十年創業深耕綠色農業

  上市公司高管辭職當農民

  十年創業深耕綠色農業

  從早上9點發貨到晚上9點,這個國慶他安排得滿滿當當

  43歲的李小軍皮膚黝黑,笑容憨厚,身上流露着“山裏人”的質樸,而腦子裏琢磨着別人不曾想也不敢想的事。

  十年前,帶着改造傳統農業的情懷,這個浙大理科男開始創業,蹲在建德高嶺村的大山裏八年。

  這個國慶,李小軍依然在配運中心忙着發貨,把來自大山裏的那些美味運送到星羅棋佈的社區。昨天,他從早上9點發貨到晚上9點。10月3日還要帶社區合夥人去山裏參觀。

  脫下西裝,換上膠鞋進山村

  李小軍曾是通訊行業的高管,和他的大多數同學——浙江大學微電子專業畢業的研究生一樣,在杭城的高樓大廈裏,過着西裝革履的白領生活。

  2008年,這個曾在上市公司做到華東區市場總監的人,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脫下西裝,換上膠鞋,一頭扎進山村。李小軍與一位朋友共同出資500萬元,在建德市高嶺村承包了1萬多畝林地。

  轉變似乎很突兀,但李小軍說,這個想法他醞釀了兩年,“我是江西宜春人,本身就是農民的兒子,也看到農村人才流失嚴重,大片農田荒廢。我想去試試,爲農業找到一個能留住人的新模式。”

  在一位浙江大學教授的穿針引線下,李小軍去了建德高嶺村。眼前的湖光山色,讓他萌生出很多美好暢想。“想發展生態農業,開展休閒觀光,甚至養老項目,把高嶺村打造成都市白領的理想田園。”

  李小軍招募了五個有志於投身農業的大學生,一同過起了上山下地的農民生活。

  他用五年化解村民敵意

  然而,很多始料未及的問題接踵而至。

  他的公司遭遇了嚴重的“水土不服”:修整山林,村民反對,說這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從山上引下水源,村民截斷,說這是灌溉農田的……

  李小軍回憶說:“一些村民覺得村裏的山林是被外人搶走了,各種阻撓。”

  最初的幾年,李小軍好像陷入了一個泥潭。

  這期間,大學生們也臨陣逃脫。讓他更恐慌的是,公司還處於投資階段,而項目發展緩慢,沒有盈利。可按照當初的合同,他每年又要增加投資,分紅給村集體。

  不過,李小軍沒有想過要停下。“我可能是很典型的理科男,腦子一根筋,覺得選擇了這件事就要堅持到底。我也一直相信綠色農業的機會很大。”李小軍異常堅定。

  “我悟出一個道理,項目要成功,必須先讓農民富起來。”李小軍說,公司開始把部分林地反承包給當地村民,讓村民自己砍伐毛竹,公司和村民四六分成;鼓勵村民以戶爲單位,開辦“家庭農場”,養雞鴨、土豬,公司幫忙售賣……

  用了足足五年,2013年李小軍終於逐步瓦解了村民的敵意,開始與他們和平共處。

  這幾年,李小軍過得很苦。他卻說,時間過得很快,兩三百畝的油菜花轉眼就又開了。

  把供貨基地拓展到全國

  “線上銷售不發達,外銷路徑很少,只有直銷和批發兩種方式。”李小軍告訴記者,儘管品種豐富,但當時每月銷售額只有四五萬元,公司幾乎沒有盈利。

  2015年,李小軍在杭州成立了一家營銷公司,重心從生產轉到銷售,“現在我大部分時間在杭州,有事纔會回山上。”

  “我在高嶺村種過番薯,可當我喫到海南的番薯,我再也不會種番薯了。”李小軍說,“消費者是要喫高嶺村的綠色番薯,還是要喫好喫的番薯?”這樣的思考擊中了李小軍,他開始意識到原先自己對農業的理解是偏頗的,“怎麼比得上那些一輩子專注培育種植一種農產品的農戶?”

  李小軍的思路打開了。高嶺村變成主要供貨基地,同時,他去全國各地尋找最地道的農產品,對接那些發展中的生產基地,爲消費者和綠色並有品質的農產品之間搭建橋樑。浦江葡萄、臨安山核桃、東北五常大米、新疆牛奶……四五十家生產基地逐步加入進來。2016年7月,公司的月銷售額達到13萬元,李小軍第一次實現突破。

  通過社區合夥人打開銷路

  在高嶺村的八年,儘管寂靜清苦,如今想來已積澱成了一筆財富。“我發現村長在村裏有很強的號召力,當時有外人進村來推銷旅遊,村長一說就有很多人響應報名。”李小軍說,受此啓發,他開始嘗試“社區營銷”。

  他帶着同事們走進社區做推廣,同時在社區裏發掘有潛質的“村長”,把他們發展爲自己的社區合夥人。“在求是村,就有一個理髮店的老闆娘成爲了我們的社區合夥人。她已經在那裏開了19年的店,有很多老顧客,對小區居民都非常瞭解。”李小軍說,這種在社區里人緣廣或有威望的人,都是理想的社區合夥人。小區的麪包店店主、奶茶店店主、退休教師、醫生……在杭州的五六十個社區,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都成了李小軍連接社區的紐帶。

  “每個社區建立一個微信羣,如果居民有需求,社區合夥人每天會在羣裏開團,列出小區所需農產品訂單。第二天我們就會把貨配送給社區合夥人,居民去他們那裏自提。”李小軍說,這種方式節省下了一大筆快遞費,公司會把訂單收益的八成分給社區合夥人,“先讓合夥人富起來,這也是在高嶺村積累的經驗。”

  “社區營銷”的裂變帶來了急速增長的銷售額,如今,公司的月銷售額達到三四百萬元,並在杭州、上海擁有了四五萬的“山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