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澤東與親友的一封封信件,如今翰墨留香,這不僅僅因爲毛澤東的這些手書靈氣飛動,更主要的是,信的內容透露着濃濃的親情,經過時間的沉澱,愈久彌香。\"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澤東接濟親友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絕不以公濟私,爲親友徇私謀利。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導讀 \u003C\u002Fstrong\u003E 毛澤東與親友的一封封信件,如今翰墨留香,這不僅僅因爲毛澤東的這些手書靈氣飛動,更主要的是,信的內容透露着濃濃的親情,經過時間的沉澱,愈久彌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bc5639a2c2a48a0994f1b5143e047ce\"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85\" alt=\"毛主席家書中的濃濃親情令人感動不已……\"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1956年11月,毛澤東與親友在北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澤東是偉人,也是普通人,他有常人的親情世界,有三姑六舅、堂親表戚。無論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還是在爲國操勞的和平年代,毛澤東始終保持與親友的書信往來,或以寒暄、或以家常、或以勸導、或以眷念、或以接濟、或以慰問……在日常生活中,他是如何處理這些親友關係的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勸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楊開智是毛澤東恩師兼岳父楊昌濟的兒子、楊開慧的哥哥。新中國成立後,楊開智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到北京工作。即使是這樣的至親,毛澤東仍然堅持照章辦事。他致信當時湖南省委第一副書記王首道:“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不應允許。”同時致信楊開智:“在湘聽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湖南省省委派你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一切按正常規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爲難。”後來,毛澤東的表兄向三立再次向他轉達楊開智的這一想法時,毛岸英替父親給向三立回了一封3000多字的長信,寫道:“來信中提到舅舅希望在長沙有廳長方面的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慚愧……新中國之所以不同於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同於國民黨……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於此。皇親貴戚仗勢發財,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眷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澤東對待這些提出要求引薦或解決工作的親人,均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拒絕方式,不讓他們存留任何幻想,效果很好!但同時,毛澤東又非常看重親情,他深深地眷念着他們,與他們經常保持書信往來。在1937年11月,他給文運昌的信中深情地說:“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諸兄弟子侄……我得你們片紙隻字都是歡喜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1954年4月29日,毛澤東在給石城鄉黨支部、鄉政府的信中也說道,故鄉的親友,“因爲他們是勞動人民,又是我的親戚,我是愛他們的。”正因爲如此,他經常通過書信,對遠在家鄉的長輩、少年時代的老師和同學、同族兄弟子侄和表兄弟、朋友及鄰居表示關心和問候。\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72d014f318b42b9b6049bd80f08db0c\" img_width=\"450\" img_height=\"250\" alt=\"毛主席家書中的濃濃親情令人感動不已……\"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澤東寫給韶山毛家的信件(不含給毛岸英、毛岸青等的信)現存有37封,所存年代最久遠的是1938年5月26日寫給毛宇居的信,建國前僅存此一封,其餘爲建國後的信件,這些信件基本上都保存完好。而從1910年毛澤東出鄉關到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寫給文家親人的信件現存共有19封,其中建國前7封,建國後12封。與親人間如此頻繁的信件往來,無疑反映出毛澤東對親人的深深眷念,這些信件的內容大多簡短、精煉,言辭懇切,字裏行間全是割捨不斷的親情:道是無情卻有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資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澤東與親友交往中不爲親徇私,不爲舊謀利,但對親友們的冷暖安危十分關心。一方面,他在書信中鼓勵親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他本着“濟親,但不以公濟私”的原則,用自己的稿費資助、接濟親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郭梓材曾是毛澤東的私塾同學,又同在湖南新軍中當過兵,大革命時期參加過農民運動。建國後他因其所在的企業經營不好,生活陷入困境,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到北京工作。毛澤東在給他的回信中勸導他,工作“還以就當地熟悉吾兄情況的友人籌謀解決,較爲適宜”,同時寄款“爲補日用之費”。從1950年到1962年,毛澤東先後給他6次寄款,共計1700元。鄒普勳是毛澤東的鄰居,其父鄒春培是毛澤東的私塾老師。1950年5月15日,毛澤東得悉鄒普勳生活困難,且又重病在身,便寫信詢問“生活困難至何種程度”,同時寫信給毛宇居:“鄒普勳如十分困難,病情又重時,如兄手中寬裕時,請酌爲接濟若干,容後由弟歸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d23351b94cc4748b48c0fa9a9f3c452\" img_width=\"500\" img_height=\"667\" alt=\"毛主席家書中的濃濃親情令人感動不已……\"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澤東接濟親友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絕不以公濟私,爲親友徇私謀利。所以,在1937年11月給文運昌的信中,他說:“前由公家寄了二十元旅費給周潤芳,因他系澤覃死難烈士之妻,故公家出此,亦非我私人的原故,敬祈諒之。”毛澤東夫人楊開慧的舅父嚮明卿因侄兒向鈞爲革命犧牲,去信請求毛澤東證實並解決撫卹金問題。毛澤東於1950年4月19日覆函,以知情者的身份做出證明,雲:“令侄向鈞同志是共產黨員,一九二七年曾任衡山縣委書記,是個忠實的能幹的同志,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叛變被捕,光榮殉難。以上這些,先生可以報告湖南省委。惟撫卹一事,須統一行之,不能只顧少數,如省委未能即辦,先生亦宜予以體諒。”按理說,作爲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幫助有難處的親友說句好話之類,都無可厚非。但毛澤東卻以身作則,從不任人唯親,從不爲親友謀取半點私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41bb5a1758740e68451de2b0dc5f608\" img_width=\"490\" img_height=\"305\" alt=\"毛主席家書中的濃濃親情令人感動不已……\"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毛澤東與親友的一封封信件,如今翰墨留香,這不僅僅因爲毛澤東的這些手書靈氣飛動,更主要的是,信的內容透露着濃濃的親情,經過時間的沉澱,愈久彌香。大愛無疆,毛澤東在處理公與私、國與家之間關係時高度的原則性與藝術性,令人折服,讓人敬慕。(摘編自《黨史文匯》2015年第8期 陳新徵\u002F文)\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21103970671053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