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疏草66 馬克思爲什麼說貨幣流通領域存在使用符號的可能?

【案:下面是資本論原文的。上面橫線上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相應的內容的。】

既然貨幣流通本身使鑄幣的實際含量同名義含量分離,使鑄幣的金屬存在同它的職能存在分離【案:承接前面的意思。算是總結上面的意思,從而開啓下面的內容。】,所以在貨幣流通中就隱藏着一種可能性【案:在流通中;隱藏着;可能。注意馬克思這三個措辭。換言之,之外是不行的。】: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記號或用象徵來代替金屬貨幣執行鑄幣的職能【案:這就是可能的內容。注意,馬克思這裏提到的是代替鑄幣的職能,而不是代替貨幣的職能。這一句是本自然段的核心內容。】。鑄造重量極小的金幣或銀幣在技術上有困難,而且起初是較賤的金屬而不是較貴的金屬(是銀不是金,是銅不是銀)充當價值尺度,因而在它們被較貴的金屬趕下寶座之前曾一直作爲貨幣流通,這些事實歷史地說明了銀記號和銅記號可以代替金幣發揮作用【案:對貨幣史的總結,馬克思提出的是銀記號,和銅記號。而不是金幣和銅幣。從此看,我國曆史上那些大量的銅幣或者是鐵幣其實不過是金幣的符號象徵而已。這是他們能夠被使用流通的根本原因。所謂貨幣問題,其實大部分都是流通領域的問題。而將我們的銅幣看作是銅記號,這是非常深刻的,甚至是令人震驚的。但是又不能不認爲他老人家說的對。】。這些記號在鑄幣流通最快因而磨損最快的商品流通領域中,即在極小額的買賣不斷重複進行的領域中代替了金【案:功能作用。】。爲了不讓金的這些侍從永遠篡奪金的位置【案:黃金永遠是王者。】,法律規定一個極小的比例,只有在這個比例內,它們代替金來支付才能強人接受【案:法律規定。注意這個法律的規定是在前面的黃金可以磨損的現實情況下制定的。進而言之,法律不是任意制定的。經濟法律也不是任意制定的。經濟法律是在原子可以磨掉這樣的純物理因素對人們的商品交換的影響下做出的。法律,作爲一般來說統治階級的意志這樣似乎可以任意而爲的產物,在這裏就行不通了。法律不是任意的產物,而是有現實基礎的產物。】。不同種鑄幣流通的各種特殊領域當然是互相交錯的【案:各種的貨幣兌換。形成互相交錯。】。輔幣在支付最小金幣的尾數時與金同時出現【案:注意這點,馬克思認爲或者說指出這樣的情況就是輔幣,黃金以外的貨幣,是黃金交易的找零錢。黃金肯定是用來進行大額交易的。我這裏強調的是馬克思對於鑄幣的定位,當然這個鑄幣不是黃金而且銀銅鐵等。】;金不斷地進入零售流通,但是又因與輔幣兌換而從那裏不斷地被拋出來。【案:金因爲流通而退出流通領域,這是一個馬克思要說 的意思,其次就是這種情況不是我們後來說的什麼劣幣驅逐良幣這種混賬概念。而是因爲找零造成的金退出流通,而那些非金的金屬幣進入流通。這種情況也應該給以重視。】[注:“如果銀幣從來不超過小額支付所需的數量,它就不可能積累到足以進行鉅額支付的數量……用金進行鉅額支付,也必然包含用金進行零售貿易:金幣的所有者,拿金幣進行小額購買時,除得到所買的商品外,還可找回銀幣;這樣,那些本來會成爲零售商的負擔的銀幣餘額,就會離開零售商,回到總流通中去。但如果銀的數量多到不用金就可以進行小額支付,那末,零售商人從小額購買中就只能得到銀,而這些銀就必然會在他的手中積累起來。”(大衛·布坎南《大不列顛賦稅和商業政策的研究》1844年愛丁堡版第248、249頁)]【案:馬克思這種輔幣和黃金幣的關係,所引出的大衛布坎南的這個小注的內容,特別是最後一句話。其實給我們提供反思我國曆史上爲什麼會長期以白銀爲主的經濟原因。我們知道西方的經濟是以黃金爲主的。而我國曆史上長期是以白銀爲主的。這裏給我們的提示就是黃金適合大額交易,而我們的白銀適合小額交易,或者說是零售。這種零售的前提就是1交易的頻次高,總是要交易,計算,找零。2就是經濟比較發達繁榮。這恰恰是零售量大的原因。3從宋後期開始,我國主要是小農爲主的國家,小農經濟爲主體,這樣客觀上爲零售的高需求提供了經濟基礎。而在中國宋元時期經濟發達繁榮時期,歐洲還是封建城堡的封建主時期,那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商品交易的需求不旺盛。當然,不旺是相對於我們中國當時的請來說的。歐洲的中世紀並不黑暗。大量的零售交易,而且又有保值儲藏的功能,介乎銅幣和鐵幣這種不值錢的流通領域的鑄幣和黃金這個貨幣之王的之間,就只有白銀了。所以,白銀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被廣泛使用,成爲全民的偏見和民族意識,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必然到別無選擇。白銀交易體系的後面是中國自唐滅亡以後直到民國時期整個中國經濟狀況的反應和濃縮。反過來說黃金適合大額或者 是大宗交易,那麼在我國曆史上也只能是在極爲有限的地方使用,而不可能成爲日常零售的鑄幣。比如在漢代武帝時期著名的酎金案,其所揭示的就是黃金乃是諸侯向中央政府上繳的類似稅金的收入。這樣的場合當然是極爲少見的。要知道我國可不是白銀生產大國。因此,其廣泛使用,必然是經濟原因造成的。而這個原因的背後依然可以看到黃金爲貨幣之王的影子。我國使用白銀的歷史並不是排斥黃金的,而是以黃金爲貨幣之王作爲前提的。因此,雖然白銀廣爲使用,其實還是以黃金作爲最終的貨幣。】

資本論疏草66 馬克思爲什麼說貨幣流通領域存在使用符號的可能?

——————————————————————————————

【下面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相應段落的內容。彼此正好補充參考來看爲佳。】

在國內流通的一定領域內代表金鑄幣的銀記號和銅記號,有一個法定的含銀量和含銅量,但被流通吸收後,就同金鑄幣一樣受到磨損【案:同樣受到磨損。】,並且隨着它們的流通的迅速和頻繁程度而觀念化,更快地變成單純的影子【案:注意,單純的影子。就是不再是真實的貨幣】。如果再規定銀記號和銅記號損失多少金屬就失去鑄幣資格的界限,那末它們在自己的流通領域的一定範圍內,又要被另一種象徵性的貨幣如鐵和鉛來代替,而用一種象徵性的貨幣來代表另一種象徵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案:代表代表代表。連鎖反應。我國曆史上鐵幣,銅幣都是存在的。】。因此,在一切流通發達的國家中,由於貨幣流通本身的必要性,不得不使銀記號和銅記號不論損失多少金屬仍具有鑄幣資格【案:流通必要性。爲了維護這種必要性,我國曆史上實行貨幣由國家發行的制度。歷史上我國曆來實行打擊私鑄貨幣的行爲。根本還是在爲了維護流通不出問題。】。這就表明,從事情的本質來說,它們成爲金鑄幣的象徵,不是因爲它們是銀製的或銅製的象徵,不是因爲它們有價值,而是因爲它們沒有價值【案:最後落腳點,沒有價值。】。

資本論疏草66 馬克思爲什麼說貨幣流通領域存在使用符號的可能?

【案:從內容看,《政治經濟學批判》裏這段內容要比《資本論》的簡單。但是角度略微有不同,就是提出鐵幣代替銀幣、銅幣這個環節。可以不足《資本論》裏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