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 牛 栋  活 页

壹捌 年 第8期(总第233期)20180921

 HAN NIU DONG HUO YE 编写

本期主题:

让写作来找我(读书笔记)

  编者按 年轻时听老师说:到你非要把自己的文章写出来才好爱这个程度时,到不写作就无法生活时,你写出的东西自然会是有质量的。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耳边萦绕,也真有这么回事,就像平常我们说的“不吐不快”。近读作家阎纲《我写散文是因为散文找我》,颇有共鸣。他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写散文是因为散文找我 阎纲

选自《图书馆报》20180810日  □本报记者 江水 特约记者 微风

  86岁高龄的中国著名作家阎纲,是一位热情似火的散文家,一唱三叹,催人泪下。只要用心品读阎纲的散文佳作,你会感受到其精神与人格的正直以及对于散文创作独特的见解。不久前,阎纲的散文集《散文是同亲人谈心》出版,记者特意就散文写作和欣赏问题采访了阎纲。

  想看看这本书,从题目看就有同感。这“亲人”可以是实指的,也可以是广义的,指朋友,志趣相投的人。“谈心”表明写的一定是真话,一定是亲切的语气,一定是易懂的语言。

 

  记者:您所理解的散文是什么呢?

  阎纲:什么是散文,说法很多,鲁迅时代诸大家都有高见,当代诸公也有高见。张守仁说散文就是“要有我,写特殊,特殊写”,有意思。牛汉说散文是“诗的散步”,更有意思。其实,文学都是“写特殊、特殊写”。也就是说,有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悟,方可以提笔为文。

  有史以来,文学分为两大类:韵文和散文,韵文之外都是散文。文、史不分家,散文与说史水乳交融。随着传奇和话本的出现,散文分成虚构与非虚构两类文字,虚构的散文称作小说等,非虚构的散文称作纪实文学等,包括自传体文学与报告文学等。今天所谓的这种散文,其实是非虚构的散文中纪实文学的一部分,或称狭义的散文。我以为构成散文最宝贵的两个因素是:独特的感悟,自由的抒发。可贵在“独特”,尤其在“自由”。

  我们当前散文所欠缺的,恰恰是散文作家的主体精神,前怕狼、后怕虎,辞藻华丽而思想贫乏,不无感动却少有震憾。

  

  非虚构即要求真。“前怕狼、后怕虎”即没有求真。不敢表现真,写文章目的何在?用华丽来装潢,离真越来越远。解释一下,小说是虚构的,但其思维方式还是求真的,也是要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虚构的情节是以现实生活的模型为基础的,比如《西游记》中的人际结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人际模式。如果把写作分为公文写作与私人写作,可以说,除了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外,所有的写作都是私人化的,表达作者独到的生活体验的。

 

  记者:您说“散文是老年,小说是中年,诗歌是少年”。86岁高龄的您,怎么写起散文来了?

  阎纲:我写散文是因为散文找我。我喜欢小品杂感,没有正经写过散文。母亲在悲苦的深渊里离世,我陷入巨大的悲痛和刻骨的反省之中,散文来叩门,我写了《不,我只有一个娘》。女儿与死神坦然周旋,生离死别,那痛苦而镇定的神态令人灵魂战栗,我想她,散文又来叩门,我写了《我吻女儿的前额》。为了忘却心仪的英魂,历时三年,我写出《文网·世情·人心》,掉了几斤肉。为了惦念,也为了忘却,更为了报恩,时断时续,撰写《美丽的夭亡》,历时七八个年头,又掉肉,已经瘦成皮包骨头了。

  女儿墓前,我默默起誓:生命倒计时,我要学父亲和女儿那样对待死亡。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要像父亲一样,不与人间争地,不给后代添麻烦;要像女儿那样,坦然面对死亡,该哭不哭,该笑时笑,给人留下内心的禅。至于作品为什么感动父女母女、男男女女,因为我笔下回响着女儿“珍惜生命”的遗言,念念不忘亲情、爱情和感恩。

  

  这种状况下,作家不写作真是无法生活下去了。这种写作是自我拯救。我们熟悉的《妞妞》是周国平揪心的世界。有时候,苦难是财富,而这财富,谁都不想要。不得不给你这笔“财富”时,我们该用什么支撑精神?周国平更在思考,我们整个人类面对苦难,要怎样支撑精神?黑格尔将艺术、宗教、哲学视为精神现象的三个层次,我们认为,艺术更美好,文学艺术用文字来支撑。奉献给世界一件艺术品,比如一篇文章,权当自我救赎。

 

  记者:您写散文,还有什么特别的体验?

  阎纲:载不动,许多愁,这也是我的散文梦。以乐写悲而倍增悲怆,以悲写乐而倍增乐感,以乐写悲,以悲写乐,人间至情,自然出之,连带些痛切而温馨的暗示,这种独特的反衬手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自由通脱,尽可以敞开心扉,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写读者咀嚼有味而不致硬着头皮受罪就怎么写。

  我也说过:“散文是老年”,因为散文追忆、缅怀、恋土、伤逝。按铁凝的说法,人类尚存惦念,所以人类有散文。惦念别人和被人惦念,都是美好的情愫。

  我常说:“古今至文多血泪,散文尤甚。”写散文很苦,但散文既真、且善、又美,饱含艺术自觉的韵味。我是见贤思齐,晚年直追前辈先贤。李大钊,三十八;瞿秋白,三十六;德劭如鲁迅,五十五。我还活着。只要天假以年,我要用散文敬畏天地,用血泪浇灌苦参,一瓣心香,为先驱们敬燃。

 

  “散文是老年”,但写散文的能力却来自于青年,来自于自小养成的“敬畏天地”的境界,这是一定的。趁年轻多学一门技艺,这技艺不一定是赚钱的机器,而是将来更多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用的,是我们心灵的“避难所”。我们经常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拼命地让孩子争分数,结果是所谓的智商高了,情商却低了。高中毕业考入了名牌大学,却没在中学让精神发育成长,结果是到大学到成年后心态无法平衡而失败。一生的事业成功与否,更多在于成年阶段有没有浪费时光。这个角度上讲,中学生需要掌握“精神平衡能力”,心灵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才是人生起跑线上的最重要内容。

  现在有一种貌似“少年老成”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像他们出社会后适应性更强,更能调节人际关系。其实相反,出问题的往往是这样一些人,处处精明,“成熟的假话”充满自己的生活,精神负担特别重,严重阻碍了自己的发展。真正的成功者,其少年时要有少年的“傻气”。

  还是一个“真”。一心说真话的人,不吐不快,写作就会来叩门的。

 

  记者:您经常引用牛汉“散文是诗的散步”这句经典,让散文向诗靠拢,提升散文的审美层次,这该怎么理解?

  阎纲:既然是“诗的散步”,文字必须精练,有韵味,以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不能像出远门似的把什么都往包袱里塞。出远门不能漫无边际,行程再远最后还得回到家里。文学多情,语言要清通传神,千万别“转”,假模假式、堆垛词藻,辞费白开水。

  作者切不可当把自己当成读者的教师爷,你民我主,教你怎么做人、怎么革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不少优秀的作家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散文就是同亲人谈心拉家常、同朋友交心说知己话,恂恂如也,谦卑逊顺,不摆架子不训人。只要明白这一点,手则握笔,口却登场,管他街谈巷议,我自驰骋笔墨。

 

  在这方面我有个体会,我们喜欢用自己的观点影响、改变对方,但不要着急。动不动把道理摆得高高的,往往有重压感。当然,论文应当这么写。而我们的写作主要是散文类的,那怕是论述文,也要贴近生活,有论有述。我告诉你一件事,一段心理过程,我的一个发现。我告诉你隔壁老王那天捡到了什么,告诉你大街上有多少人不按规矩扔垃圾等等。我只负责把我的思想观点讲清楚,试图让读者接受而不是读者必须接受,这样的人际关系和谐,人们就容易相处。公文就不一样,这是代表集体向公众个人表达的,是必须接受的。

  至于行程,在我们800字的要求里,一般地说,两百来字可以清楚叙述一件事,表达一个明确的观点。这点我们可能不是走得太远,而是走不远。

  至于节目主持人哪里满嘴跑火车,洋洋洒洒,那不一定是好作文,那些表达的是附和式的言论,可能不是真心实意的东西。网络文章长长的,缺点就在于作者没有耐心思考哪些是内心深处出发的,哪些是顺着别人的意见博取眼球的。

 

  记者:您在写散文的时候,有哪些具体的规则呢?

  阎纲:首先写父亲、母亲、恋人和爱人,写没齿难忘的骨肉亲情,写死去活来的爱,“端起饭想起你,眼泪掉在饭碗里。”孙犁的《亡人遗事》,快读,三五分钟,掩卷后能让你心酸大半天。散文写爱,要动真感情,作者掉泪,读者才可能含泪。我服膺雨果两元心灵对立的艺术哲学,也喜欢他的这句话:“在主义之上我选择良知,在冷暖面前我相信皮肤。”

  学习先贤,就得给自己立规矩:一、没有独特的发现,没有触动你的灵魂,不要动笔;二、没有新的或更深的感受,不要动笔;三、情节是天使,细节是魔鬼!没有一个类似阿Q画圈圈、吴冠中磨毁印章那样典型的艺术细节,不要动笔;四、力求精短、去辞费,不减肥、不出手。

  当下的很多散文越拉越长,含诗量稀薄,文采韵味不足,巧构乏术,抽象大于形象,笔无藏锋,甚至于轻薄为文,“谋财害命”,此风不可长。

 

  作者的观点还是在“真”字上,真的极点是细节与简洁、质朴。“在主义之上我选择良知,在冷暖面前我相信皮肤。”因为相信皮肤,才有真正的人道光辉,才不会被假大空淹没。这样才会有动人的细节。在此,我们找到上文中磨印毁章的细节来看看:

  更令人吃惊的是吴老大清早买煎饼吃过后,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多么珍贵的文物啊,为了防范赝品,吴冠中破釜沉舟。

  大画家吴冠中老了,为了不让人造假而毁掉自己的印章。这印章是一件多么珍贵的艺术品。看到这,我的第一反映是:这印章别毁掉,给我,或者给我们新河中学图书馆,我们不会造假的。像这种戮心的细节,才是真的生命。

 

  有时在三元钱优惠老人的理发店和他擦肩而过。我们古园一区,有个四人座的“福云理发店”,优惠老人,原来三元,现在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因为他是那里的常客。……邻居们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已经上拍作品达一千九百七十一件()。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他们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有人说这是习惯,这习惯的细节,恰恰表达了吴画家追求生命之真,不在浮夸繁华中没落。这种真,如开头所说“你会感受到其精神与人格的正直”。从这个角度上讲,画如其人。

  求真者必然走向探索。读写一体,他们都是我们对世界好奇的产物,也是探索的工具。人是群体生活的。一个探索者,总愿意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他人,因此,写作就会找上门来。如我的一位诗人朋友说:诗情向我砸来,避都避不开。    江富军 先生 供稿

 

  浙 编写HAN NIU DONG HUO YE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