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厡載《中華魂》2019年第4期,作者胡平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50f0aa166e145388510de23423e58b0\" img_width=\"270\" img_height=\"344\" alt=\"1927,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英勇犧牲\"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7年的秋收起義,毛澤東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總指揮。部隊向井岡山轉移途中,遭敵伏擊,爲掩護毛澤東和部隊突圍,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在千年鹽都的四川自貢,我就是從小聽着英雄的故事成長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少年立志 報效國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盧德銘(1905-1927),字邦鼎,號又新,生於1905年6月9日,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仲權鎮(現自流井區仲權鎮)\u003Cspan\u003E竹元村\u003C\u002Fspan\u003E獅子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二期,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實現了他的人生追求,成爲一名中國共產黨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盧德銘烈士舊居是一正兩橫的小青瓦川南民居,坐東向西。他在家鄉讀了7年私塾,1919年考進了離家70華里的白花高等小學堂,學堂設在宜賓敘府白花場的新文廟內。盧德銘天資聰慧,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熱愛勞動、助人爲樂的品德在當地傳爲佳話。\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1年盧德銘高小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成都公學。盧德銘在成都公學讀書期間,正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課外,他認真研讀《共產主義ABC》、《中國青年》、《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教育,追求革命真理。有一次,同窗好友熊瑞文借到了一本英漢對照的精裝本《馬克思傳》,盧德銘知道後,立即拿來關門苦讀,讀了三個晚上纔讀完,還寫了讀書筆記。盧德銘在課外還閱讀了《左傳》、《國語》、《漢書》、《史記》等古典書籍。並且對《曹劌論戰》、《項羽本紀》、《陳涉世家》、《孫子吳起列傳》等有關戰爭韜略的文章註釋圈點,對《孫子》兵法一書,還有一些註解和三言兩語的心得。\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4年初,盧德銘決心投考黃埔軍校。但盧德銘的父母受到“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舊觀念影響,不願意讓兒子上軍校,捨不得他遠離親人。盧德銘盡力開導親人。從母親被綁票、父親經營鹽業之艱辛說起,談到如今軍閥當道、列強橫行、民不聊生,最後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立志從軍,報效國家。盧德銘曉之以理的肺腑之言,說得父母點頭同意。後來他父親盧安炳常對子孫後代說:“老幺有見識,有抱負,有出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盧德銘怕父母愛子心切,思想有反覆,他又拜託父親的好友李銘忠做他父親的工作。李銘忠在鄉里德高望重,經過李銘忠的相勸,盧安炳更加支持盧德銘報考黃埔軍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4年春節後,盧德銘從雙石鋪獅子灣老家出發,到宜賓與同學劉丕績、劉文波一起,乘船順江而下到重慶找到李筱亭先生,拿了到黃埔軍校的介紹信函,到達廣州。盧德銘經孫中山先生的親自面試,1924年8月,光榮考入了黃埔軍校2期。盧德銘在2期步兵隊伍裏,各方面表現都十分出色,因此被吸收爲中國共產黨員。1925年9月6日軍校第2期畢業後,被留校任政治部組織科科員。正如中央軍委聶榮臻副主席辦公室1977年12月30日的信函所說:“據聶榮臻同志回憶,盧德銘同志在黃埔軍校時,就是共產黨員,表現比較好,這是肯定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北伐戰爭 展露才華\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5年11月,黨中央派周恩來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雖然名義上隸屬第4軍,但是幹部的調動、任命和人員的補充,都由中國共產黨獨立負責。葉挺任團長,連以上幹部都是共產黨員。成立之初就有20多名黨員。盧德銘任獨立團2營4連連長,駐防廣東西江、高要縣一帶,反擊地主武裝,幫助開展農民運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6年5月,葉挺率領的獨立團作爲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先頭部隊,出兵湖南,開始與北洋軍閥吳佩孚部作戰。獨立團在葉挺的指揮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6月2日在攻佔攸縣的戰鬥中,盧德銘雖然沒有得到上級的命令,但他主動掌握戰機,率領全連乘勝追擊敵人。對這種作戰的機動靈活性,葉挺同志稱讚不已,他常說:“戰功是大家努力得來的,我們的每次戰鬥,都是得力於你們。比如攸縣的佔領,就是第4連連長盧德銘在指揮我,而不是我在指揮他。”這是對盧德銘極高的讚譽。之後,在攻克醴陵、平江的戰鬥中,盧德銘帶領4連繞到敵人背後,向敵人薄弱環節襲擊,對敵造成夾攻之勢,使守敵大部被殲。特別是攻打天險汀泗橋和賀勝橋的關鍵戰役中,盧德銘身先士卒,英勇善戰,指揮果斷,立下了赫赫戰功,爲此升任爲第2營營長。不久又調任第1營營長,由於獨立團長驅直入,所向無敵,威名遠揚,故有“鐵軍”之美譽。而盧德銘因屢建戰功,成爲當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個優秀軍事指揮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獨立團攻下武昌後,在洪山建立烈士墓。墓碑上要刻寫:“無產階級的犧牲者”8個字和191個烈士的姓名。當時,第3營的營長張伯簧等以國共合作爲理由,強烈反對。盧德銘堅決支持葉挺等人的意見,主張碑上應寫上“無產階級的犧牲者”。他說:“我們的隊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不少成員就是勞苦大衆,即使不是勞苦大衆,也是爲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而獻身的,犧牲者本身就是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在碑上刻‘無產階級的犧牲者’,就是要把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士的無比英勇昭示於國人面前,就是要把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的大旗,在氣勢雄偉的洪山上高高地豎立起來!反對寫這8個字,是不符合事實,是違背無產階級利益的。”經他這麼一解釋,大家終於同意了。最後報經上級批准,將“無產階級的犧牲者”刻上了烈士的墓碑。1927年3月,獨立團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25師73團,盧德銘繼許繼慎任團參謀長,駐地在武昌南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第2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黨中央軍委根據葉挺的建議,決定幫助張發奎組建總指揮部警衛團,派盧德銘任團長,指導員辛煥文、參謀長韓浚、團副餘灑度(兼營長)、範樹德(兼輜重隊長),均爲共產黨員。營、連、排幹部有三分之一是共產黨員,盧德銘調到警衛團時,軍委聶榮臻向他們作了指示,要求他們掌握好這支部隊。警衛團和總指揮部同時駐在武昌國民政府(舊督署)院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服從指揮 聽黨召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蔣介石背叛革命,千百萬革命者慘遭屠殺的時候,中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同志於1927年8月1日舉行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1日夜1點過,警衛團幾乎是同時接到兩封電報。一封是南昌起義的同志發來的,號召速往南昌參加起義;另一封是張發奎從九江發來的,電令警衛團星夜出發到九江待命。團參謀長韓浚接到後感到事關重大,急去拍團長盧德銘的房門。盧德銘看了電報,忙把團指導員辛煥文找來,3人一起商量決定響應南昌起義,與葉挺率領的24師會合。重點研究行軍的路線。如果坐船到九江,再去南昌,張發奎在九江,那很危險。如果徒步去南昌,那時間又太長。最後盧德銘指着地圖說:“我們利用張發奎的調令先坐船東下到黃顙口(即今黃石市)起岸,經竇家坡,再取道去南昌。”\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8月2日黃昏時分,盧德銘率領警衛團和中央軍政學校武漢分校的人員,從武漢起錨出發。船行一夜到湖北省黃顙口,從黃顙口吳王廟上岸,日夜兼程,向南昌前進。盧德銘運籌帷幄,決定途中登陸向南昌搜索前進,避免了到九江繳械的危險,爲參加秋收起義保住了整整一個團的兵力和武器裝備,這是他對革命作出的一次關鍵性突出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8月9日部隊到達奉新縣城,這時才得知南昌起義的部隊,早已向南轉移。追趕不及,盧德銘不得不放棄與起義大軍會合的意圖,經過與辛煥文、韓浚研究,決定改變原來的行軍路線。與此同時,湖南省委負責人夏曦派人來說:南昌起義部隊戰事多,傷亡大,像盧德銘等從廣州開始北伐以來有作戰經驗的人不多。兩次催促盧德銘、辛煥文、韓浚三人離開警衛團,火速趕往南昌起義部隊指揮作戰。在離開之前,他們作了安排並由盧德銘宣佈:這支部隊由余灑度(原警衛團團副兼1營營長)指揮,到湘鄂贛邊界,找一個較安全的地方修水休整待命,以求召喚。盧德銘還召集大家講道:“我們走是爲革命而走,是服從革命的需要。大家一定要團結一致,共同對敵,保存好這支隊伍,只能壯大,不能削弱,這是革命的基礎力量,要時刻聽從黨的召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0日,餘灑度率警衛團離開奉新,趕往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三不管地區修水縣城。中途又與餘賁民率領的平江工農義勇隊相遇,便相約同行,於12日到達修水休整。8月20日,蘇先駿率領的瀏陽工農義勇隊到達銅鼓,便與餘灑度、餘賁民取得聯繫。3支部隊在修水的山口召開會議。商議統一之事,認爲軍事統一不可緩,決議將警衛團改爲第1團,瀏陽蘇先駿部改爲第3團,餘賁民部即分補兩團。爲了不暴露目標,改用江西省防軍暫編第1師名義,餘灑度任師長、餘賁民任副師長,鍾文璋任師參謀長兼第1團團長,蘇先駿任第3團團長。8月底,由葉重開、羅榮桓等率領的湖北通城、崇陽農民自衛軍100多人,轉移到修水,編爲師部特務連。部隊歷盡千辛萬苦,轉戰來到修水。部隊在縣城設了招募處,擴充隊伍,許多在白色恐怖下無處藏身的黨員和革命羣衆,紛紛入伍,爲黨保存了革命力量。盧德銘、辛煥文、韓浚3人喬裝打扮,從奉新離開警衛團後,冒着沿途盤查的風險,穿過白色恐怖籠罩的城鄉,到了長沙。次日搭火車去武漢找到黨的組織。經湖北省委研究,決定讓盧德銘、辛煥文、韓浚3人返回原部隊參加秋收起義,盧德銘任這支部隊總指揮,同時還派給他們6名年輕的軍事幹部,給了他們3000銀元作爲經費。在農協幹部的幫助護送下,盧德銘等越過重重封鎖盤查,平安地返回修水駐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解救3團 英勇犧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盧德銘回到修水,完全出乎於同志們的意料之外,整個部隊精神振奮,一片歡騰。警衛團爲了迎接秋收起義,趕製出百面繡有鐮刀斧頭的工農革命軍軍旗和大量的紅袖章,營地裏唱響了“紅色領帶系在頸,爲革命敢死不顧生”等歌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盧德銘從武漢返回修水期間,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按照黨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積極地發動和組織秋收起義。在萍鄉張家灣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確定了起義的軍事行動、部隊編制和進軍路線。決定以江西省防軍暫編第1師爲基礎,改編爲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其建制不變,警衛團仍爲第1團。毛澤東爲黨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總指揮盧德銘,師長餘灑度,副師長餘賁民。\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9月9日,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爆發了!盧德銘率領起義部隊第1團(即原警衛團)從修水西門出發,經杭口、馬坳,到渣津一帶宿營。\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0日,第1團攻下朱溪廠,隨即越過修水平江邊界,又打下了平江的龍門廠。那天正是中秋佳節,圓月當空,部隊在初戰告捷的勝利中歡度佳節。\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1日,正當第1團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時,遭遇了從平江趕來的敵1個團援兵和混入起義軍的邱國軒叛軍的伏擊。這時第1團腹背受敵,部隊跟敵人激戰幾個小時,不少戰士英勇犧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4日,毛委員在瀏陽上坪召開第3團幹部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通知秋收起義軍3個團到瀏陽文家市會師。盧德銘率領第1團向瀏陽轉移途中,就接到了毛委員的通知,但餘灑度不願意去文家市。而盧德銘認爲,既然是中共前敵委書記毛澤東同志決定的,就該聽從,就該執行。於是,他不顧餘灑度的勸阻,立即帶領第1團指戰員趕往文家市會師。\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日,各路起義大軍會師文家市。晚上,毛澤東在里仁學校一間教室裏,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部隊的進軍方向。在這次我軍歷史上極爲重要的決策會議上,毛委員指着放在桌上的一張地圖說:“這裏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的中段,適宜作我們的落腳點、根據地。”在講到根據地和武裝鬥爭的關係時,毛澤東風趣地打了一個比喻說:“革命要有根據地,就好像人要有屁股。人若沒有屁股,便不能坐下來。要是老走着,定然不會持久,腿走酸了,站軟了,就會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據地,才能夠有地方休整,恢復氣力,補充力量,擴大發展,走向最後勝利。”盧德銘堅決地站在毛澤東一邊,支持毛委員“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的正確主張。但餘灑度竭力反對,頑固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錯誤意見,幻想在大城市速勝。盧德銘發表意見說:“毛委員的意見,我完全贊成。這是個英明的決策。現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打我們,我們則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如果我們再去打長沙,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向井岡山進軍,是一個偉大的戰略撤退,有光明的前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保存和壯大革命力量,向反動派開展更有力的進攻。”由於盧德銘是總指揮,有決策權力,並且他在部隊中有很高的威信,在盧德銘投了贊成票後,大多數人紛紛舉手贊同。盧德銘積極支持毛委員上井岡山,對統一會議的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會議最後通過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表現出盧德銘的卓識遠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20日清晨,紅日東昇,霞光萬道,第1、2、3團聚集在里仁學校操場上。這時毛委員在總指揮盧德銘的陪同下,來到了會師臺前,動員起義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進軍。即日就從文家市到達江西西部邊界的桐木鎮。\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9月23日,天還沒大亮,部隊剛從蘆溪宿營地沿着蘆溪河,走徐家山、斜陡頭,爬坡上山進入山口巖,向蓮花進發。此次毛澤東隨前衛行動,盧德銘、餘灑度隨師部居中,後衛爲蘇先駿第3團。先頭部隊已通過了,但後續部隊第3團還在山口巖和白泥嶺之間的低凹處。江西軍閥朱培德和省第4保安團從萍鄉趕來,尾隨追擊。這時第3團中了敵人的埋伏,遭到突然襲擊,部隊倉促應戰,蘇先駿掌握不住自己的部隊,又誤認敵軍爲自己部隊,造成了重大損失。盧德銘聽到後面槍聲激烈,爲了掩護後續部隊進入山口巖,上羅霄山,也爲了毛澤東的安全,他不顧勸阻,帶領一個連的兵力回來阻擊敵人,掩護部隊轉移。經過一場激烈的惡戰,部隊突破了重圍,但在這次戰鬥中,盧德銘不幸中彈英勇犧牲,時約上午8點鐘。戰鬥結束後,遺體由當地農民周仁榜掩埋在他家屋後的小土坎茶樹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對盧德銘極爲賞識的毛澤東,聽到盧德銘犧牲的噩耗時,悲痛欲絕,痛惜喊道:“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盧德銘爲跟隨毛澤東進軍井岡山,爲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其時他才22歲。\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銘刻英雄 永世紀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87年9月,江西省萍鄉市人民政府在盧德銘犧牲地蘆溪區上埠鎮山口巖,隆重舉行了改建盧德銘烈士紀念碑揭幕儀式,江西省委、省政府領導出席。特別專程邀請了自貢市委、市委辦公廳、市民政局領導共3人前去赴會,敬獻了“鹽都好兒女,熱血灑蘆溪”的漢白玉匾。在紀念碑旁興建了盧德銘烈士事蹟陳列館,現已改建爲盧德銘烈士陵園, 逢清明祭日,數以萬計的人們前去悼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1986年10月,盧德銘烈士家鄉的人民,在仲權鎮政府機關大院內修建了盧德銘、李仲權烈士紀念碑。1988年新建成的自貢市烈士陵園,中央矗立着盧德銘年輕英俊的戎裝半身塑像,園內的自貢市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介紹的第一位烈士就是盧德銘。1994年2月,自貢第33中學命名爲“自貢市德銘中學”。9月28日,“德銘中學命名暨盧德銘塑像揭幕儀式”在該校隆重舉行。1996年9月,德銘中學被市政府命名爲首批“自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37848929496321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