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事,条幅先挂上。”中部一名村支书说,当地有个“土办法”,听说有检查,立马准备条幅。“比如,最近考核扶贫成果、考评扫黑除恶成效,那么标语上墙、横幅上街,肯定得做啰!”有的地方还要安排专门人随时更换横幅,一天来几拨检查队伍,就要在乡镇大门换几次。“最多的一天爬梯子换了4次。”(3月6日《半月谈》)

“最多的一天爬梯子换了4次。”这样的情况实在是让人咋舌,毕竟,这检查的频率高,而这应对检查的办法更是“高”,只要在条幅的更换之间就能够确定自己的工作已经“调节”过去,这样的“效率”让人称奇。

当然,这样的“效率”是很快,但是却并没有作用,甚至可以说这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一种“假把式”,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迎接过检查,而这些会标不过是为了应付检查的“道具”罢了,只要检查过关就能够“功成身退”。

如此来看,这个会标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至少能够体现基层对于这项工作是非常的重视,单单看这会标上的重视就能够看出来,再加上各种材料的累积,更是让检查对基层的工作非常满意,实际上,这也是检查上的不走心。

其实,会标里面的内容是应付,但是会标里面体现出来的“虚风”更是应付,只是为了顺利地通过检查,而工作的内容根本没有人在乎,自然也就没有人认真地完成,这样的工作只能是看起来好看。

检查组对这些应付检查的方式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是这样的纵容态度,让检查和会标之间能够达成一种“默契”,这样的检查已经失去了该有的味道,也失去了该有的作用,这样的检查也只是“蒙蔽双眼”的样子。

相关部门要对基层会标里的“虚风”要零容忍,多一些暗访,多一些突击,才能真的看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对问题真重视,才能够真解决问题,这样的检查才能有效果,有意义。(文/杨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