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见证着六十九年来时代的发展。虽然城市中有些记忆已无法复制,但是老照片却留下了她们最美的状态。南京,她带着江南的清雅隽秀,也镌刻着风雨沉浮的厚重历史。

  国庆之际,南京大学新记者拿着南京的老照片,背着相机,骑着共享单车,从悠长曲折的老街穿行到沥青铺成的主干道,停在青砖黛瓦的老屋旁,望向耸立的紫峰大厦,寻找着照片中的记忆。

  手中握着的,是静默的曾经,相机拍下的,是流动的现在——这个城市,仿佛是过去与当下的交汇点,书写着中国六十九年的变迁。

  01

  北大楼:亲历教育的改革

  “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是藤呢还是浪子的离愁,是对北大楼绸缪的思念。”

  站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北大楼前,余光中的《钟声说》仿佛回荡在耳边。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倾洒在这座端庄秀丽的建筑上,泛起的微光似乎想要牵引人们回溯她的历史。

  

  金陵大学时期,北大楼是行政院楼,是学校的主楼。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迁至金陵大学校址办学。

  北大楼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见证着此后南大的发展——1994年被列入“211工程”,1999年进入“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入选“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

  现在,作为办公楼的北大楼,已然成为南大人心中的圣地。每年六月毕业季,总有成群结队的南大学子在这里拍下自己的毕业照。

  

  举起相机那一刻,小新忽然觉得,也许多年前也曾有过一些人,迎着宁和温暖的阳光,在这个地方按下快门,记录下当时的南京大学,“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也许多年前也曾有过一些人,唱着校歌缓缓踏入校门,两边的法国梧桐在当年的十月也是如此郁郁葱葱。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工程;人才,是一个国家源源不断的血液。坐落在金陵古城的南大,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拓荒的急行军。

  02

  老城墙:记录一段金陵文化史

  “依山傍水筑辉煌,妙构屯兵暗道藏。俯瞰形如南北斗,犹闻剑戟战铿锵。”

  南京是六朝古都,而老城墙,在不经意间记录下她的历史。站在城墙根下,两边极具年代感的厚石砖使人感到肃穆。在这里,似乎一切杂音都被厚重的城墙抵挡在外,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宁静,仿佛只要屏息就能听到千百年前的兵戈剑戟声。

  全国同南京一样的老城墙、老建筑不计其数,但由于保护不力,多地的老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离开时,小新看到这里有练剑的老人,依偎的情侣,奔跑的孩童......老城厚重的历史瞬间融化在宁静的生活中——过去与现在就是如此被老建筑连接起来

  也许,在众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她已不再高大,但是这青砖黛瓦中承载的民族记忆、蕴含的历史文化,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

  03

  南京站:见证城市间的交流

  火车,对于上个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段特殊的记忆。

  来到火车站,脑海中充斥着老电影里的镜头:站台上挤满了送别的亲人,车厢内的行李阻塞了过道,车窗外闪现着一望无际的麦地......

  

  南京站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于1968年9月迁入现址并投入使用。七八十年代,一到重要的时间节点,这里就挤满了人,老式的绿皮火车“轰隆——轰隆——”地带回久别的亲人,又“轰隆——轰隆——”地把青年人送向远方

  那时候,飞机高铁还是天外之物,锈色的铁轨像血管一样沟通着大半个中国嗡鸣的汽笛声、车站的泡面味、拥挤的人群......是南京的回忆,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城市的烙印。

  90年代,禄口机场开始建设并通航;2008年,南京高铁站南京南站开工建设;而古老的南京站也在2005年完成车站的改建工程。

  宽敞的候车室,醒目的导引牌,偌大的LED显示屏......南京站现代化的设施让小新一改往日对火车站的印象。

  从绿皮列车,到飞机高铁,交通系统的完善,增进了城市间的交流,激活了中国的神经。

  

  图为六十九年间鼓楼广场的变迁

  那些老城中兜兜转转的小巷,寻常百姓家的炊烟已被凝聚在老照片里。但是,蹦蹦跳跳的儿童,怡然散步的老人,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这些城市中的人还带着各自的文化记忆生活在这里。

  漫步在南京的街头,用褪色的老照片追寻金陵的记忆。快门下,这既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也是中国风雨六十九年的剪影。

  如果你还有更多的老照片,记得留言分享你与南京更多的故事。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南京大学新记者”

  文字 | 刘坤媛

  图片 | 刘坤媛,部分来源于网络

  责编 | 柳宁馨 彭雅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