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淮海戰役,歷時65天,共殲滅國民黨軍黃百韜、孫元良、黃維、邱清泉、李彌5個兵團22個軍,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之第十八軍、第五軍,共55. 5萬人,生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等高級將領。"\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54ccf60562c47c7bd467148d61131d0\"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11\" alt=\"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三次“斗膽直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開始,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人。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54ccf60562c47c7bd467148d61131d0\"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11\" alt=\"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三次“斗膽直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戰役開始,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人。這是1949年2月,北平市民在正陽門大街上夾道歡迎入城的人民解放軍。新華\u002FTAKEFOTO\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49e71c2240d4ea58fad27ac84d92217\"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04\" alt=\"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三次“斗膽直陳”\"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淮海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1949年新年到來之際,毛澤東在爲新華社撰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中指明:“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勝利。”在強大的軍事打擊和政治壓力下,蔣介石被迫“引退”到幕後指揮,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但國民黨已無法挽救其失敗的厄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稱:“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同日凌晨,集結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500餘公里戰線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100多萬人,同時發起進攻,強渡長江。百萬雄師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無錫、鎮江等城,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新華\u002FTAKEFOTO\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淮海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徹底粉碎蔣在長江北“重點防禦”的計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徐州爲中心的淮海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國民黨反動政權首都南京的北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顯要。早在1948年1月,粟裕經過慎重考慮,將自己逐步形成的改變中原戰局、發展進攻戰略、奪取全國勝利的戰略構想,向中央軍委“斗膽直陳”。此時,軍委曾電示粟裕率領3個縱隊渡江南進。粟裕則認爲,3個縱隊渡江南進,會分散和削弱我軍在中原戰場的兵力,於4月再次向軍委建議: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而是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河)淮(河)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4月底,毛澤東在河北省城南莊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如何發展戰略進攻問題時,採納了粟裕的建議,改變渡江南進的設想,決定儘可能多地把國民黨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六七月間,粟裕組織指揮的豫東戰役,不僅創造了一個戰役殲敵9萬餘人的空前戰績,而且證明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決策是正確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濟南戰役以前,粟裕就考慮攻下濟南後的行動方向,認爲應出兵蘇北、蘇中作戰,爲渡江創造條件,指出“在長江以北決戰比長江以南決戰有利得多,而在長江以北決戰,又以在徐(州)蚌(埠)地區最爲有利。”8月下旬,粟裕等聯名向中央軍委建議:“兩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南下,以一個兵團攻佔兩淮(即淮陰、淮安)及高郵、寶應,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濟南戰役即將結束時,粟裕9月24日向中央軍委及華東局、中原局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次日,中央軍委發出兩個電報:一說“濟南戰役後,我們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一說“我們認爲舉行淮海戰役,甚爲必要”。中原局當日也來電支持,並表示配合華野作戰。中央軍委在徵詢劉伯承、陳毅等人意見後,批准了這個建議。毛澤東10月11日爲中央軍委起草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計劃戰役分3個階段進行。隨後,軍委還接受了粟裕的建議,決定“整個戰役統一受陳(毅)鄧(小平)指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攻克濟南後,華北與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國民黨徐州劉峙集團陷於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夾擊之中。由此,國民黨統帥部調整部署:決以華中“剿總”白崇禧所部在平漢路以西發動攻勢;以徐州“剿總”劉峙所部在隴海路東西兩側,加強防禦,確保徐州。國民黨軍參加徐蚌地區作戰的總兵力共29個軍70個師80萬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月6日,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等發起淮海戰役。此時已擴大了戰役的原定規模,擴大到殲滅淮河以北全部敵軍。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統一領導指揮淮海戰役。參戰部隊有華東野戰軍的山東兵團、蘇北兵團、西線兵團等共16個縱隊36萬人;中原野戰軍共7個縱隊15萬人;華東、中原和華北冀魯豫軍區的地方部隊,總兵力60萬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淮海戰役,歷時65天,共殲滅國民黨軍黃百韜、孫元良、黃維、邱清泉、李彌5個兵團22個軍,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之第十八軍、第五軍,共55. 5萬人,生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等高級將領。野戰軍傷亡13.4萬人。淮海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在長江以北建立“重點防禦”的計劃,消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的精銳主力,使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及武漢等重要城市處於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美帝國主義扶植下的蔣家王朝已窮途末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粟裕在整個戰役中,及時建議舉行淮海戰役,並促成指揮領導的統一,以及在戰役中的深謀遠慮和指揮藝術,爲最終奪取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平津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創造瞭解決國民黨軍隊的3種模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遼瀋戰役的勝利結束和淮海戰役的捷報頻傳,使華北國民黨在戰略上陷於完全孤立的境地,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面臨着華北、東北兩大野戰軍的夾擊之勢。傅作義集團共4個兵團13個軍,連同其他部隊約50萬餘人。1948年11月,傅作義將各地兵力收縮集中於西起張家口,東至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山海關一線,擺出“一字長蛇陣”,後又決定重點固守平、津、張地區,同時確保塘沽海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於11月下旬分3路提前入關。月底,東北、華北兩大野戰軍聯合發起平津戰役。參戰部隊有:華北2個兵團7個縱隊及地方部隊共20餘萬人;東北野戰軍14個縱隊共80萬人,總兵力約100萬人。12月11日,毛澤東爲中央軍委起草《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提出“圍而不打”(例如對張家口、新保安)和“隔而不圍”(例如對北平、天津、通州)的基本原則。1949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織平津戰役總前委,林彪爲書記,統一領導和指揮平津戰役。在整個戰役中,創造出解決敵軍的3種模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是天津。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河流縱橫,高樓林立,城防堅固,易守難攻。國民黨軍在城內外修築了380座碉堡,在護城河周圍埋設數萬枚地雷。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兼防守司令中將陳長捷自吹天津城防“固若金湯”。儘管東北野戰軍完全有能力用武力佔領天津,但爲減少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仍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天津問題。但在陳長捷拒絕走和平之路後,東野1月14日對天津發起總攻。經過29小時戰鬥,全殲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生俘陳長捷以下將官28人;野戰軍傷亡約2萬人。塘沽國民黨軍5萬餘人從海上南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是北平。北平是國民黨軍在華北最大的戰略要地。東野主力入關後,緊縮對北平的包圍圈,隔斷了傅部西竄或南逃之路。傅作義在兵臨城下,孤立無援,欲戰不能,欲守不得,欲逃無路的情勢下,只有接受和平談判與和平改編纔是唯一的出路。爲此,國共雙方進行了3次和平談判。其間,野戰軍攻佔天津後,北平20萬守軍陷於絕境,傅方在談判中“討價還價”的幻想完全被打破,促成了雙方達成《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協議》。1月下旬,傅作義正式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將其所部開出城外,接受改編。31日,東野第四縱隊率先開入北平城接管防務,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是綏遠。北平解決後,國民黨綏遠省主席兼綏遠保安司令官董其武中將向傅作義表示,願意追隨傅走和平道路,併爲實現綏遠和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此時,中共爲集中力量首先解決國民黨殘餘力量中的主要部分,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國民黨軍隊,讓它原封不動或者保持中立,然後經過一個相當的時間之後,再去將這部分軍隊改編爲人民解放軍。3月下旬,傅方代表與中共代表經過多次談判,簽訂了《綏遠和平協議》,協議於6月8日正式生效。9月,董其武所部4萬餘人宣佈起義,華北地區遂全部解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平津戰役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次戰略決戰。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總結概括出如何解決國民黨軍事力量的3種方式,指出:“今後解決這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綏遠三種。”實踐證明,人民解放軍進軍之所以如此神速,大片地區接連獲得解放,正是堅決執行上述3種方式的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補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壯哉粟裕”:三次“斗膽直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粟裕是個性格獨特的共產黨將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他的祕書鞠開在《在跟隨粟裕的日子裏》回憶,同“三”有緣分的粟裕大將,解放戰爭期間曾三次“斗膽直陳”。第一次是1946年8月,爲擴大蘇中戰役戰果,粟裕幾次發電報要求調五旅參加戰鬥,卻老是調不來,他便向毛澤東“斗膽直陳”。第二次是1948年1月22日,對全軍的建軍方針和作戰方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三次是1948年4月18日,對於毛澤東提出的“率三個縱隊下江南,以減輕劉鄧在大別山的壓力”,他又一次提出不同意見,建議不要到江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令人驚訝的是,歷史數次證明,他所堅持的戰略意圖對共產黨人贏得戰場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1年的國慶慶典,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禮時,毛澤東曾問粟裕:“你是湘西人,你是少數民族吧?是不是苗族?”歷史學家王樹增在《解放戰爭》一書中說,不知毛澤東的疑惑是否與粟裕倔強的性格有關。後經調查證明,粟裕爲侗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55年,授大將軍銜,毛澤東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難得粟裕!壯哉粟裕!” 趙瑩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戰略決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年打倒國民黨的任務提前兩年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舉世聞名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歷時141天,共殲敵正規軍144個師(旅)、非正規軍29個師,俘虜86萬人,斃傷25萬餘人,起義5萬餘人,投誠12萬人,改編25萬人,合計共154萬餘人;野戰軍共傷亡24萬人。這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策、組織、領導和指揮的偉大的戰略決戰。葉劍英指出:“三大戰役所取得的偉大戰略決戰的勝利,是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決戰思想的勝利”,“是毛澤東同志的人民戰爭思想的勝利”。這種戰略決戰,不僅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三大戰役的勝利,爲渡江戰役乃至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基礎,大大縮短了原先預計的解放戰爭進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過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已被消滅,國共兩黨軍事實力發生了根本變化,國民黨軍由戰前的365萬人降至204萬人;人民解放軍由戰前的280萬人增至357萬人。這充分表明,蔣介石統治集團的末日已爲期不遠了,就連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國民黨的軍事作戰,“陷入無可挽回的頹勢”。到1948年11月,毛澤東根據敵我力量對比的狀況,提出“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這樣,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算起的五年左右打倒國民黨的任務,提前近兩年時間就可以完成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渡江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終結蔣家王朝在大陸22年的專制統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1949年新年到來之際,毛澤東在爲新華社撰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中指明:“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勝利。”在強大的軍事打擊和政治壓力下,蔣介石被迫“引退”到幕後指揮,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但國民黨已無法挽救其失敗的厄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月,決心與人民爲敵的南京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之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由此,人民解放軍第三、第二野戰軍共7個兵團24個軍約100萬人發起渡江作戰。百萬解放大軍橫渡長江,這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的空前壯舉。渡江一舉成功,國民黨巢穴南京陷落,終於結束了蔣家王朝在大陸22年的專制統治。在歡慶南京解放之際,毛澤東欣然揮筆寫下催人奮進的豪邁詩篇:“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新中國的建立和全中國的解放,已是指日可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補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蔣介石檢討:失敗於“接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8年,當蔣介石確信國民黨政權垮臺在即時,他有過直言不諱的檢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在軍事力量上本來大過‘共匪’數十倍,制空權、制海權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論形勢較過去在江西‘剿匪’時還要有利。但由於在接收時許多高級軍官大發接收財,奢侈荒淫,沉溺於酒色之中,弄得將驕兵逸,紀律破壞,軍無鬥志。可以說,我們的失敗,就是失敗於接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45年,幾乎在日本宣佈投降的同時,國民黨軍陸軍部便成立了“黨政接收計劃委員會”,開始空前的財富侵佔。王樹增的《解放戰爭》中錄有幾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重慶返回南京的政府高級官員和軍隊各級將領,爲給各種各樣的別墅貼上封條而忙成一團。集中在莫干山路、山西路、中央路和鬥雞閘一帶的公館別墅,按規模和檔次,每一處建築物上都直接掛上了從蔣介石到各級官員的名字。而搶不到別墅的處長、科長和科員,就搶民房、高級傢俱和名牌汽車,甚至連日僞辦公樓裏的地毯都扛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讓重慶來的“同志”一夜暴富,各地官員想了個點子:以行政或軍事命令,將原來僞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的紙幣儲備票,一律兌換成重慶國民政府發行的新法幣,兌換率爲兩百比一。結果,擁有大量重慶鈔票的國民黨大員和將領瞬間成爲鉅富。有資料說,僅南京一地,大員在兌換中獲得的暴利價值三十萬兩黃金。 趙瑩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主要參考文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選集》第4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第5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駿主編:《濟南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遼瀋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淮海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平津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江蘇省檔案館、安徽省檔案館編:《渡江戰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肖甡、周炳欽:《兩種命運的決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廉:《決戰的歷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爲原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教授,中共黨史、國共關係史研究專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自:北京晚報(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謝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66722244762061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