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提到華裔就會想到“中國媽媽”,而這個詞已經成爲了十分流行的貶義詞。“中國媽媽”到底代表了什麼?爲什麼又成了貶義詞,下面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希望大家有所思考和反思。

From 這纔是美國(ID:MIGUO-1)

“中國媽媽”爲什麼又會成了流行的貶義詞呢?

第一次聽到美國高中校園、尤其是華人學生集中的高中流行“中國媽媽”(Chinese Mom)一詞時,我並不懂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也不知道是褒還是貶。後來專門和一些中學生交談,才瞭解了美國一些高中校園流行這個詞的原因。 華裔家庭的高中生對這個詞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國媽媽”特別愛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學鋼琴,自己的媽媽也要孩子去學鋼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魯,“中國媽媽”就會說,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魯。 總之,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中國媽媽”永遠是以別人爲標杆,然後讓子女去達成媽媽心中的目標。

一些華裔高中生爲此與母親產生矛盾,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爲什麼“中國媽媽”總要比這比那,我是我,我就是我,爲什麼不能按我自己的情況來設計人生呢。 主流社會或者說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對“中國母親”的含義的解釋與華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們認爲華裔家庭的同學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什麼事都要媽媽說了算。 媽媽就像一隻老母雞,華裔的同學就如小雞,總要靠老母雞的翅膀來保護。“中國媽媽”在白人中學生中是一句諷刺語,而不少華裔學生爲此感到煩惱。 不少華裔移民到美國,他們心中的“美國夢”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夠接受美國最好的教育,當然哈佛、耶魯等美國最一流的大學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因此在美國各族裔移民中,華裔家庭是最重視子女教育的,而且考入名牌大學的比例也比其他少數族裔要高,在這裏“中國媽媽”功不可沒。 儘管如此,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下,“中國媽媽”的做法卻成了高中生中不被讚賞的行爲。 沒有人否認“中國媽媽”的苦心、用心以及實際行動對子女能夠在激烈競爭中有機會進入好的大學所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國媽媽”爲什麼又會成了流行的貶義詞呢? 其實,從華裔家庭高中生和白人家庭高中生對“中國媽媽”一詞的解釋上已經有了答案。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我們民族的一個特性也許是太好攀比了,從大事到雞毛蒜皮的事,總是要和同事、左鄰右舍比一比。 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從小開始就是不斷加碼,這個課,那個班,人家孩子上,咱家孩子絕不能拉下,也不管孩子有沒有興趣,是不是那塊料。孩子少了樂趣,變成了小大人。 攀比和爲孩子設立教育目標是兩個概念,而且攀比的結果最終往往是對自己的孩子沒了信心。從小爲孩子設立教育目標,基本上是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不斷地去挖掘其潛能,並尋找最適合孩子教育的大學。 其實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子女入讀大學名校,但現實是能進去的人太少了。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其實選名校不如選專業。 如果一個高中生可以考入耶魯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到中學做教師,年薪5萬,或是他可以進入加大洛杉磯分校計算機學院,畢業後可以在大公司就職,年薪7萬,家長會選擇讓子女讀那所學校,答案並不難。 對於“中國媽媽”,我認爲值得多思考的是,敢不敢讓子女早自立,而不必一生中都讓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老母雞”上。 不少華裔中學生對白人同學“中國媽媽”的看法是較認同的,其實在高中階段,孩子的獨立性已悄然形成,爲什麼很多高中生上大學非要到遠離父母的城市去讀,因爲他們終於解放了,再也不用每天聽“老母雞”的“咯咯叫”了。

美國女孩:沒有“中國媽”進不了名校

一位美國高中女生韋斯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大嘆她無法進入耶魯等名校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一個 " 中國媽媽 ",她甚至表示,早知今日,當初爲何不找個 " 中國媽媽 ",讓她收養自己。

美國高中生韋斯

今年高中畢業的韋斯高中學業成績應當說很優秀,平均成績爲 4.5 分,美國大學入學試 SAT 分數達 2120 分,曾在參議院當實習生。 但在申請大學時卻被普林斯頓、耶魯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拒之門外。落榜後,韋斯寫了一篇《給不錄取我的大學的信》的文章,提出兩點看法:

一是現行美國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的錄取學生標準與教育目標相背離, 二是 " 中國媽媽 " 嚴格的子女教育方式讓她們的孩子受益匪淺,這也使 " 虎子 "、" 龍女 " 們在進入美國名牌大學上更具有競爭力。

當然,韋斯不是被所有美國大學拒絕,她也被賓州州立大學、印第安納、密西根和威斯康辛等大學錄取,只不過威斯心中夢想的大學是美國最一流的名校。 在文章中,韋斯認爲美國名校錄取學生的標準和方式與教育所倡導的目標開始背道而馳。韋斯說,數以百萬計像她一樣的學生,都在檢討自己爲何不能進入夢想的大學。 原因很簡單,你必須學會包裝自己然後忽悠別人。

她以自己的感悟列舉了入讀常青藤大學所需的基本 " 條件 ":

▶ 在中學參與九項課外活動、當六個組織領袖、擅長三種運動。 ▶ SAT 分數要極高。 ▶ 參加一項慈善活動,善用別人的不幸來裝飾自己。 ▶ 多參加興趣班,如學鋼琴、空手道或游泳。 ▶ 去非洲抱起幾個可憐的孩子,拍幾張照片,然後寫文章說這些經歷如何改寫你一生。 ▶ 實習時取一個冠冕堂皇的職位放在履歷中,即使你只是一個端咖啡的服務生,也要寫上 " 咖啡物流服務女主席 " 這樣的名頭。

韋斯在接受國家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她不反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那是好事。但大學在錄取中需要採取更周全的方式,在今天的時代,我們被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來評審,而不是用我們能控制的事物。 " 中國媽媽 " 和 " 虎媽 " 嚴格教育子女的 " 祕訣 " 顯然對美國的中學生產生了影響,在東方式家庭教育理念中,父母決定孩子的行爲準則,如果學習成績不好,不準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是最基本的處罰。 爲了多才多藝,孩子一定要學好小提琴和鋼琴,即使孩子不喜歡也必須按照大人的懿旨做。學校課業成績科科必須是全班第一,如果是第二名,那就是二。 這種嚴格的 " 唯有讀書高 " 有它的弊端,但卻能在進入大學的競爭中立竿見影取得成效。 韋斯在文章中談到:

要想進入名校,有一個 " 中國媽媽 " 絕對有幫助,如果你是白人的話最好有兩個媽媽,其中一個是 " 中國媽媽 "。

韋斯說:

我的父母沒有強迫我學鋼琴、小提琴、空手道、游泳,他們只是希望我按自己的意願來選擇生活。但很不幸的是,美國普通教育 " 要做自己 " 的理念卻在現實中不敵 " 中國媽媽 "" 老母雞 " 式的高壓教育手段。如果是單純爲了進名牌大學,我寧肯讓 " 中國媽媽 " 收養我,做一個讓媽媽自豪的 " 小龍女 "。

不可否認," 中國媽媽 " 和 " 虎媽 " 的出現讓 " 美國媽媽 " 開始反思美國式教育的弱點,更多的美國人也開始關注嚴厲的東方家庭教育方式。 但 " 中國媽媽 " 對待孩子教育的攀比性、中國式教育培養出的孩子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不僅依然存在,有時甚至是被當作成功教育的要素被推崇。 " 中國媽媽 " 和 " 美國媽媽 " 在子女教育上確實呈現出其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至於哪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發展有利,或者說更能適合社會的教育體制,近幾年也成爲中美社會引起熱議的一個話題。 " 中國媽媽 " 和 " 虎媽 " 名詞和概念的出現,某種意義上講揭示了東方式教育的目標與追求。 從 " 中國媽媽 " 到 " 虎媽 "、" 狼爸 ",雖然一些中國家長嚴格管理式的教育模式促成了子女可以進入名校,但此未必能折射出公民教育中成功的教育理念,它更多的反映出家長在子女教育上的功利性,能進入名校就是成功,可謂 " 一俊遮百醜 "。 可以看得出來人們列舉出的成功教育案例最終無不歸於一個非常功利但又非常現實的指標:孩子能否進入名牌大學。

進入中國的名牌大學如果說還不夠硬的話,現在的標準則是進入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纔算是教育成功,當家長那才能揚眉吐氣。 很多高中和家長的想法非常現實,能讓孩子進入名校,教育就是成功百分百,至於孩子要成長爲什麼樣的人,則是第二位的問題。 人們常感嘆中國爲何出不了喬布斯、比爾 · 蓋茨,比爾 · 蓋茨大學輟學,按照教育的眼光他是個不知好歹的人。據說有中國人要投資多少多少個億,目標是 " 造 " 出 100 個喬布斯出來。 喬布斯是 " 造 " 出來的嗎?國人可以 " 山寨 " 無數的物品,但絕對無法 " 山寨 " 出喬布斯的靈魂和創意。歸結到教育,喬布斯的成功是靠名牌大學書本灌出來的嗎?喬布斯自己給出的答案是 NO。 不論是中國的孩子還是美國的孩子,與父母之間都會存在 " 自我獨立 " 還是有父母規劃人生的矛盾衝突。 在 " 拼爹 " 的時代,中國家庭和社會教育更加忽略了孩子的個性培養,而一個 " 好爸爸 " 的存在讓一些人不必依賴自己的努力就可以青雲直上、佔有更多的社會財富,成爲人上人。 對於一些人而言,教育已不再是人們走向成功的階梯,而是一塊 " 遮羞布 " 或是金字招牌。即使成功的人也會來上個假學歷,就像大名鼎鼎的 X 某人。 有錢的人把孩子送到美國,鍍個金,享受一下資本主義的腐朽與墮落。沒幾個富人真的期待這些 " 富二代 " 能學點本事,只要不出事就燒高香了。 最近一名中國留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竟然強暴自己的女同胞,最後被判刑 17 年。這個案例也爲千千萬萬一心一意想讓後代接受最好教育的中國父母敲響了警鐘:

在子女教育上,能進入名校可謂可喜可賀,但它不應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才是父母培養孩子的核心目的。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好的教育也會一江春水向東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