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後世看來,端方之死在清朝末年中的一系列變故中並不一定算是頭等大事,儘管是當時名氣頗大的滿族犧牲者,他被砍頭的事更像是四川從保路運動到反清起義之間的一段插曲,儘管至此川人從保路到反清開始轉折,但是在當時來看,端方死得頗有些將就,甚至稀裏糊塗。\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4bc5bfe55854dde8b24c2a4f87c9265\" img_width=\"550\" img_height=\"401\" alt=\"端方:犧牲最悲壯的滿洲五虎之一\"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端方可以說是清朝末年滿人之中的翹楚,是時人眼中旗人三才子之一(另外兩人分別爲榮慶、那桐),也是最出類拔萃的。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晚清雖然毛病多多,已經接近無可救藥了,全靠漢人維持支撐才能苟延殘喘,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這些人,如果沒有辛亥革命,或者沒有孫文之流的人跳出來擾亂天下,說不定還能延續到現在,難道滿清沒有人才了嗎?全是酒囊飯袋?其實也不盡然,清廷還是有明白人的,前有慈禧,後有滿洲五虎,除了這幾個人以外,其他要麼就是別有用心的做國家的蛀蟲比如慶親王奕劻,要麼就是稀裏糊塗醉生夢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那種,這種人多了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是待在國內,見識很少,那是不行的,所以滿洲五虎有三虎是曾經出國過,考察過,發現國外的不管技術啊,政策啊,教育啊,軍事啊等等都很先進,想要創立新的,目前都沒有這麼大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照搬過來再說。\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dd96888ddf940dcb66a607aaecc1cfc\" img_width=\"457\" img_height=\"699\" alt=\"端方:犧牲最悲壯的滿洲五虎之一\"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端方是滿人,八旗子弟,一出生就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試想一下,如果你一出生就是皇親國胄,能夠不勞而獲,你會不會相信讀書無用論?晚清大部分八旗子弟都是那樣的,但是端方不是。他爺爺是進士,他父親曾經是同治皇帝的老師,可以說是書香門第,所以端方也考取了舉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端方在1861年出生,咸豐皇帝死的那一年。1882年,端方中舉。1898年,戊戌變法,端方被任命爲農工商總局的督辦。現有農工商超市,當年有農工商總局。但是沒過多久,慈禧太后發動了政變,光緒被拿下,戊戌變法也失敗了。端方在危急的時候,做了《勸善歌》給慈禧,沒想到居然得到了慈禧賞識,被賜給了三品頂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00年,慈禧向全世界宣戰,然後就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次慈禧沒有和咸豐一樣逃到承德避暑山莊,而是帶着光緒來到了陝西。當時,端方任陝西巡撫。慈禧來了之後感覺還不錯,於是端方就升了官。後幾年,端方先後擔任了湖廣總督,兩江總督,湖北巡撫。反正有了慈禧,他是官運亨通,慈禧相信自己家人,除了李鴻章,對其他的漢人,慈禧是一直有戒心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慈禧罩着他,端方纔可以大展拳腳,這些都是慈禧默許的,他是晚清少有的改革派,他大力興辦教育,在兩江總督任上,他創建了暨南大學,在湖北巡撫任上,他派遣了留學生出國,還建了很多新式學堂和小學堂,最厲害的是他建了幼兒園,開中國幼兒教育之先河。1905年,端方被清廷選中,出國考察外國的政治制度。臨走前,慈禧問他:“立憲有啥好處?”端方回了句很有名的話:“立憲後,皇位可世襲罔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什麼是世襲罔替?這裏解釋一下。話說清朝貴族有很多爵位,按等級分就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一般情況下,如果你是親王,你死了,兒子就是郡王,兒子死了孫子就是貝勒。而如果世襲罔替的話,你死了你兒子也是親王,孫子也是親王,可以代代相傳。所以皇位世襲罔替的意思是大清的皇帝可以永遠傳下去。就是現代社會也可以,像英國一樣,只不過皇帝沒權力。慈禧聽了這話,若有所思,反正皇帝又不是她當的,光緒有沒有權力無所謂,最重要這個老太婆一直握着權力就行,名義不名義不重要,手上的權力纔是真的,慈禧這腦子還算開竅,端方也是這種意思,他覺得光緒廢掉了,就讓他做傀儡好了,反正又不關他事,只要老太婆在位一天,自己改革也好,想怎麼辦就怎麼辦也好,都有人在後面撐腰,辦事多爽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年8月,端方回國,獻上了自己的重要著作《歐美政治要義》,對中國立憲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端方在國外考察期間,發現外國大城市都有公共藏書的地方,就仿造外國建了圖書館,反正國外什麼都好,國內太垃圾了,太落後了,不改不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08年,光緒和慈禧去世。新上任的皇帝溥儀年齡小,他爹載灃就當了攝政王。這載灃跟袁世凱有仇,於是就藉口袁世凱“腳有病”,把當時的直隸總督袁世凱攆回家了。袁世凱走後,端方來接替他的位置。\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50c2394d9e04985ae0b27bc712adfe5\" img_width=\"410\" img_height=\"461\" alt=\"端方:犧牲最悲壯的滿洲五虎之一\"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但是端方的事更搞笑。1909年,慈禧棺材要移陵。端方一聽,這可是大事啊,要記錄下這麼重要的瞬間。於是他安排了攝像師對慈禧下葬的過程進行拍攝。就這樣,他被彈劾了,然後就被罷免了。彈劾者說他,大家都哭的那麼傷心,你居然無所忌憚地拍照,真是沒心沒肺。估計端方自己也挺哭笑不得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四川資州,欽差大臣端方感受到了城內四處瀰漫的緊張氣氛,他早已不再那麼固執的認爲對四川譁變的軍隊應當嚴打。當初知道武昌事起、湖北獨立這一連串的消息後,又聽謠傳說北京失陷、宣統逃亡,絕非頑固派的端方就重新衡量了自己在四川這場大變動中的位置,決定對四川的動亂“主撫不主剿”。但是資州城內近來滿街行走的已剪掉辮子或者未剪掉辮子的湖北新軍士兵讓他恐慌,曾經做的穩定軍心、籠絡部下的種種舉動似乎已經沒什麼用了。二十七日夜裏,新軍士兵便將端方和其弟端錦抓到了資州東大街天上宮,沒有理會他的辯解之詞,大呼“武昌起義,天下響應,漢族健兒,理應還鄂,效命疆場……不殺你端方絕不是炎黃子孫”,便將兄弟二人砍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關於端方爲何被殺,同時期的史料和報刊報道頗多,卻多有出入。一說當時端方爲了安撫新軍,承諾已派人到成都銀行借款4萬兩白銀以作軍餉,但是等了好久餉銀都沒到,士兵覺得受到了欺騙便將其亂刀砍死。還有一種推測認爲,殺端方這個清廷重臣正是穩固新軍們起義的決心,也是爲“還鄂”取得武昌方面的信任。領頭的同盟會、共進會成員必然是要用端方這個欽差大臣的項上人頭,當一顆定心丹,做一張投名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管怎樣,端方死了。他的屍體被裝進木棺,棺蓋上用粉筆寫上“端兒之屍”(四川人蔑稱某人即爲“某兒”)。最重要的是,這兄弟倆的首級被裝進兩個盛滿了煤油的鐵皮桶,以防腐爛。第二天新軍開拔回武昌,沿途每路過一個地方,就拿出這二人的首級示衆,成爲了這些新軍入鄂的通行證。據說最後還被呈送給了武昌軍政府的黎元洪,藉以邀約奇功。而端方這位曾經被《申報》評價爲“滿人翹楚”的候補侍郎、督辦川粵漢鐵路大臣、署理四川總督就這樣身首異處,成爲清亡之際“名氣最大的犧牲者”。\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4bc5bfe55854dde8b24c2a4f87c9265\" img_width=\"550\" img_height=\"401\" alt=\"端方:犧牲最悲壯的滿洲五虎之一\"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端方可以說是清朝末年滿人之中的翹楚,是時人眼中旗人三才子之一(另外兩人分別爲榮慶、那桐),也是最出類拔萃的。也曾“少年裘馬”,酷愛結交名人雅士,醉心於收藏,還是金石學中的行家裏手。不要以爲他只是個文人雅士,他的政治履歷也很是耀眼,清朝最重要的兩個封疆大吏的位置,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他都當過。在滿人普遍低能的晚清政壇裏,是光緒、慈禧都很青睞的能人,與此同時,他也不是一味守舊的保守派,不僅思想開明,眼界長遠,還是滿人中爲數不多的戊戌變法支持者,也是晚清預備立憲時期堅定的立憲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喜歡梁啓超和康有爲,卻私下和他們交往,沒有被慈禧發現,廢了他,對慈禧端方是非常忠心耿耿,對康梁,端方是非常欣賞,兩個政治高壓線,都踩得很準,沒有不偏不倚,對端方這頭腦來說,已經很不錯了,能媲美愛走偏鋒的袁世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端方奉旨出國考察立憲,是最終成行前往的大臣中最重要的一位。在對美、德、奧、俄、意五國的考察還有在丹麥、瑞典、挪威、荷蘭的四國遊歷之後,端方深受震動,將其見聞編輯成了《歐美政治要義》《列國政要(及續編)》詳細解釋了歐美各國的政治制度,以及立憲思想。待考察歸國後,慈禧太后曾經特意召見他詢問立憲事宜,問其立憲的好處是什麼,他對答說,朝廷若能立憲,則皇位可以世襲罔替,算是在西太后心中放了一顆定心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這個晚清貴胄做過的“摩登之事”實在不少,後世囿於“滿漢之分”往往忽略了這些現在看來都讓人驚訝不已的事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地方任上,他曾在湖北創辦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現代幼兒園,還在湖北、湖南和江蘇首創電話、無線電、公共圖書館、運動會。也是他把電影放映機帶進中國,第一次向中國人介紹西方牲畜屠宰和肉類檢驗制度,倡導中國也如此效仿。他創設了市民公園還有現代監獄,又是中國官員中第一個實行公費女子留學的人,一批20人前往日本留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工商博覽會是他籌劃的;江蘇第一次公開的民意代表選舉是他主持的;還曾經在南京、蘇州和上海大力倡導全民種樹,還利用軍功和刑罰敦促誘導官員、軍人種樹植樹……在出洋考察的時候,他還收集了古埃及文物,成爲了近代中國收藏外國文物的第一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如楊早評論,“這個曾經的浪蕩旗人,中國當時最好的收藏家之一,曾被萬衆唾罵的狡詐的‘滿洲狗’,同時也是一位中國現代之門的開啓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喫”端方這一套,辜鴻銘曾經就評價端方是“聰明有餘而學問不足”,爲人浮誇,因此“門下幕僚多真小人”。保守派則因爲政見不同而對其不屑。而革命黨人對端方的憎恨更是出於立場,而有失客觀,這在清末民初的筆記中都多有體現。比如在一本《奴才小傳》中就曾對其做誅心之論,因爲無法直接抹殺端方在任兩江總督時的功績,所以轉而攻擊他是在利用江蘇人的文弱,以各種好處利誘,而非真心實意的爲民。不過端方仕途上最大的打擊來自於朝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離世,兩宮葬禮上,一向新派的端方指使人沿途爲葬禮拍照。這原本並非是件大事兒,但是李鴻章之孫趁機彈劾他“大不敬”,端方也因此被革職。最根源的原因大概是因爲端方與袁世凱之間的兒女親家關係,當時朝中以載灃爲首的滿族親貴正在試圖翦除袁世凱等漢臣的勢力,而失去兩宮靠山的端方自然成爲了“刀下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他再次被起用的時候,四川民間與朝廷的矛盾已經是不可調和,而他實際上是揹負了一口真正的“大鍋”,這個時候再去督辦川漢、粵漢鐵路,簡直就是費力不討好,還有生命危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坊間傳聞,端方是花了四十萬兩白銀購買了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的職位。例如上海的革命派報刊《民立報》也認爲他是行賄得來的官職,“端方褫職以來,果何日不營謀再起哉?”《大公報》也大致認可這個說法,不過認爲端方着急重回政壇的願望是真的,但是督辦川粵漢鐵路這個燙手的山芋就不大想接着,“殊非心所樂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始也則以路殉端方,終也則以端方殉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史上無法繞過的節點,也成爲端方人生所遇到的最大困境。清末在修建鐵路的風潮中,川漢鐵路公司在成都成立,旨在修建一條連接湖北、四川的鐵路,以宜昌爲界,湖北負責下游段,四川負責上游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修建之初,採用官商合辦的方法募股集資,其中從“田畝加賦”中抽取一部分“租股”是四川省重要的集資方式,意味着一旦鐵路股份出現問題,每個四川人都切身相關。一開始修建入川部分的鐵路修建就不是很順利,出現了“蜀道難上”、物資短缺,人手不夠等等問題,鐵路遲遲無法修建完全。而川漢鐵路公司還拿着大部分股資在上海炒股,最終上海股市因爲橡膠股票的深跌而全面崩盤,造成了鉅額的財務窟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宣統三年(1911年),在盛宣懷的主持下,清廷決定全國的鐵路幹線都要收回國有,還與美、英、法、德四國銀行簽訂了借款合同,相當於公開出賣了川漢、粵漢的鐵路修築權。更讓川民氣憤的是,政府並不打算把股東們虧損的錢(包括歷年的用款以及橡膠股票風暴中的損失)立即償清,而是打算把之前的股票全都換成國家股票,等路修好了再慢慢還。“既奪路權。又不認倒款,更提現金,形同搶劫”。四川的立憲派鄉紳們發起倡議,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會”,至此開始與朝廷抗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端方將要面對的正是川民越燒越旺的怒火。四川這邊的運動發展規模也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以成都爲中心的全川愛國聯合陣線,各行各界開始了有規模的罷市罷課、抗糧抗捐階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端方開始是堅決主張鐵路收回國有的,並且對於川省紳民的態度也比較強硬,認爲他們的言論是“囂張狂恣,無可理喻”,曾經還給四川總督趙爾豐致電,讓他“從嚴干涉,力拒非理要求”。然而一路南下,局勢、輿論還有環境都在變化,端方出於對時局、利益以及自身安危的考量,態度也逐漸轉變。比如說入鄂之後,看出修建鐵路包工給洋商將會遇到的阻力,因此向朝廷提議“招殷實華商仍照包工政策期限建築”,保詹天佑總辦工程。儘管後來並未實現,但是可見其強硬態度逐漸軟化。此外,他曾提議主要針對川漢鐵路的更改路線方案,試圖安撫川民的同時可以穩妥的施行“鐵路國有”。儘管一路上走走停停,一再向朝廷“訴苦”,最終端方還是帶着從湖廣總督瑞澂那裏討來的新軍,在“楚同”號軍艦的護送下入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路上通過與各地鄉紳商界學界代表交談,逐漸對川民的保路運動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端方的態度越來越溫和。在宜昌發佈要求川人自行解散的告示就可看出端倪,先是表示只會懲辦擾亂敵方的匪徒,法不責衆,還表示當地的百姓想要股票就給股票,想要現錢就給現錢,絕不讓四川百姓喫虧,帶兵入川不過是保全無辜,並非要強硬鎮壓。這其中主要還是有保全自己從四川全身而退的想法,因爲知道自己兵力不夠,帶的湖北新軍僅是抽調而非親兵,在四川愈演愈烈的武裝起義中並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去鎮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入川前端方還敦促趙爾豐嚴厲查辦川人川事,待到“成都血案”發生後,改剿爲撫,以寬大處理等政策解除各地武裝。然而醒悟已然太晚,更何況這一系列的事端中還夾着政鬥。十一月十三日端方駐紮資州,以天上宮爲協司令部,十餘日後,十一月二十七日資州起義爆發,端方與其弟梟首於天上宮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在端方剛接任督辦鐵路之時,《民立報》就曾經發表時評《危哉,端方督辦路政之前途》(1911年5月24日),認爲端方絕非這項任務的絕佳“使者”,認爲他對於四川、廣州的地方民情並不熟知,儘管與兩湘士民感情接洽,但是“粵漢、川漢兩路貫徹四省,非湖南、湖北之所獨有”,而四川的民情又相對複雜,端方未必能勝任,因此感嘆“植惡因者必刈惡果,始也則以路殉端方,終也則以端方殉路。”不想一語成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後世看來,端方之死在清朝末年中的一系列變故中並不一定算是頭等大事,儘管是當時名氣頗大的滿族犧牲者,他被砍頭的事更像是四川從保路運動到反清起義之間的一段插曲,儘管至此川人從保路到反清開始轉折,但是在當時來看,端方死得頗有些將就,甚至稀裏糊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早在端方離京之前,袁世凱就曾經在對其南下入川、收路造路問題上給出過建議:“近聞湘人頗有風潮,大節宜先駐漢陽,分投委員勘察,步步爲營。”如果當初端方聽了親家袁世凱的話留在宜昌不再往前,或許也不至於被殺;如果一早就不接手川漢鐵路這檔子事,也許世上就多了一個拿着積攢下的銀子在亂世中做個不問世事的前清遺老也未可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端方其人以及他在清末這個亂世中的人生選擇也正是同時代許多滿洲貴胄、甚至漢臣文人的縮影:他們才能兼備,眼界開闊,不囿於固有的思想與階級,不斷地試圖尋找更多的可能性,面對大廈將傾的王朝無力挽救卻也勉力維持。然而這些人被裹挾在歷史之中,生於王朝末世,所謂抱負云云、掙扎云云最終也都成爲人生悲劇的註解。\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69964060072397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