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即“口中生瘡”、“口腔潰瘍”、“ 複發性口瘡”的簡稱,中醫學稱之爲“口瘍”;“口疳”;“口糜”;“口中疳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粘膜損害性病症。多發生於口腔粘膜無角化或角化較差的區域,如脣內側、舌尖、舌緣、舌腹、內頰、軟齶、前庭溝等處粘膜。症狀多半是突然發作,先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具有紅(潰瘍邊緣色紅)、黃(假膜色黃)、凹陷(潰瘍內陷)、痛(燒熱灼痛)的潰瘍,有火灼樣的疼痛,每當脣部或舌頭運動時就可能誘發疼痛,特別是在喫飯、說話時更痛,唾液的分泌量有時也會隨之增多,病人常顯得很痛苦。

口瘡常爲1至2個孤立的潰瘍,但嚴重的時候也可能出現很多。據統計20至45歲年齡段人羣的發病率不底於10%。男女之比約爲2∶3。引起口瘡的原因目前尚不確定,但從臨牀觀察得出結論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消化不良;2、在口腔內受到擦傷(如刷牙)、咬傷及有尖銳的牙尖和邊緣的刺激;3、內分泌的紊亂(如婦女在月經期);4、食物或藥物的過敏;5、特殊的細菌因素;6、精神因素及免疫狀況不良時等等。中醫學認爲口瘡有虛實之分。急性發作者多爲實火性口瘡,多由心脾積熱,外感邪熱所致。可見口舌潰瘍形狀多不規則,大小不等,色黃,灼熱疼痛,面紅口熱,口渴、口臭,脣紅舌燥,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脈實有力,舌質偏紅苔黃或厚膩。久病不愈者多爲虛火性口瘡,多因陰虛陽亢;或虛陽浮越致邪熱上蒸;或虛火上浮誘發口瘡。可見口舌潰瘍大小不等,反覆發作,色灰黃,輕度灼熱,口燥、咽乾不欲飲,五心煩熱,面熱脣紅,腰膝痠軟,脈細弦。鍼灸治療口瘡自宋以後的鍼灸著作中多見,如《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鍼灸資生經》、《類經圖翼》、《鍼灸集成》等均有記載。早期只是強調局部取穴,至明代以後才逐漸主張遠道和局部取穴相結合,並開始重視用針刺瀉法和刺血。一般而言實火性口瘡以清熱瀉火爲原則較易治療。選取合谷、足三里,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各1.5寸,施以捻轉提插平補平瀉手法並令麻脹感分別向肘、踝關節方向傳導,留針20分鐘並於留針期間加強手法一次各約1分鐘。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虛火性口瘡相對而言治療就難點了,治宜滋陰降火爲原則。取勞宮、後溪、委中、廉泉、承漿、太溪;如果女性每值經前或經期即出現口舌生瘡者加湧泉、三陰交、神闕。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勞宮、後溪、承漿各1寸;三陰交、委中1.5寸;廉泉針尖向舌根方向刺1.5寸,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毫針直刺太溪1寸施以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並於留針過程中每隔10分鐘加強手法一次。術者右手如持筆寫字狀拿灸用艾條使艾條與局部皮膚成45°角,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處,點燃的艾頭與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局部溫熱、泛紅但不致燙傷爲度分別於神闕、湧泉穴處施溫和灸各15分鐘。每日一次,15次一個療程。方中合谷、足三里均屬陽明經脈,合谷穴具有良好的泄陽明熱的作用,足三里爲土中土穴,善於調理腸胃,可以是大便通暢而內火自下。後溪、委中古人認爲此二穴乃心火腎水之表,故可降心腎上炎之虛火;勞宮爲心包經之滎穴,可增瀉心火之效;太溪爲足少陰之原穴,可滋腎陰;廉泉、承漿爲局部取穴,有疏通經氣、止痛消炎的作用。三陰交爲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外,對於婦科病症療效甚佳,故又謂“婦科三陰交”。湧泉穴通過艾條溫和灸可以引火歸元,是腎水得濟,屬中醫學的“反治之法”的運用。有着“人體之門”之稱的神闕穴有滋補肝腎、健脾養胃的作用。諸穴協作的同時患者再能保持充足睡眠,全面營養,忌食辛辣,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大便通暢必能是口瘡得以根治。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鍼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鍼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於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爲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鍼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