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牡丹江市,在清朝的時候是統治邊疆地區的重鎮,很多官員犯了罪,都會被流放到寧古塔。寧古塔在滿語中,其實是六個的意思,名字的起源跟一個傳說有關。

先傳言有六個兄弟來到此地,然後各自瓜分一處,後來故事演變爲,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六個兒子,曾居住在此地,後來此地便被稱爲寧古塔。這裏環境惡劣,常年積雪冰封,人煙稀少,被流放到此處的人,往往九死一生。

因爲邊疆需要有人駐守,寧古塔有一些駐軍,他們又被稱爲披甲人。雖然他們的地位比一般軍人要低,但是朝廷大員犯了罪,犯人及其家屬到這裏來後,都是給他們做奴隸的,以穩定軍心。這些披甲人們甚至有權力處死這些犯人,女犯人的下場往往難以言喻。

男犯人們在寧古塔,可能只是作爲奴隸,日夜勞作,忍飢挨餓,而女犯人們如果有點姿色,可能會被披甲人們強行帶走去暖牀,佔爲小妾,肆意折磨,官員們寧願把這些女眷事先處死,都不想讓她們一起去寧古塔。犯罪的官員們,有的因爲被判流放寧古塔,而寧願自殺。

由於清朝的時候又沒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所以犯人們要經歷長途跋涉,有的身體比較虛的可能在路上就已經斃命了。身體能挺過去的,還要面臨野外猛獸的威脅,到了寧古塔之後,面臨飢寒交迫的境地,進行高強度的勞動,很多人都沒挺過去。難怪一個文人說道:“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然而寧古塔也並不是只有黑暗和殘忍的世界,當時因爲文字獄或科場案,有很多文人才子犯了罪,都被流放到寧古塔。當地人還比較敬重這些讀書人,有人在這教授佛法,撰寫書籍,還收了學生,教人耕種和經商,這些人往往受到披甲人和居民的優待,命運不是太悲慘。

文人才子們多會在苦中作樂,還在寧古塔的周圍尋訪名勝,與大家探討文學,寄情于山水之間,探究風土民情,給這個冰冷飢寒之地帶來了一點活力與生機,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民族融合。寧古塔現在也成爲了後人回顧歷史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