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盛行與原創不足

Che Dan Sheng Xing & Yuan Chuang Bu Zu

文 | 薛世君

因爲對一個話題感興趣,便動手在網上搜索、收集相關的論文。網羅數十篇之後,細細一讀,不禁大跌眼鏡。其中三分之一作“夢遊”狀,東拉西扯,拼湊成篇,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三分之一掐頭去尾,刨去不着邊的廢話,就剩一兩段“乾貨”;“火力集中”的,只有區區三分之一。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哈里·法蘭克福管這種總是不着邊際的現象叫“扯淡”,還專門寫了一本書《論扯淡》,作饒有興致地分析。如今的社會上確實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最顯而易見的現象之一,就是很多部門和單位的公文、報告、彙報材料之類,充斥着套話、空話、假話,很多時候只不過是在“無意義表達”,在進行“無效勞動”。所以我們纔看到,中央三令五申“轉文風”、“轉作風”。說白了,就是要一口咬到“餡兒”,別淨鼓搗些不好喫的“褶子”。

日常所見,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東拉西扯、不着四六、繞圈子、推拖躲縮的現象不勝枚舉。而“扯淡”的最直接表現,在咱們河南話裏有一個比較形象的詞——噴空。河南籍作家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就寫到一種消遣方式叫“噴空”,即接着別人的話頭編話,還得編得合情合理,書中的人物楊百利就深深熱愛這種消遣,其想象力可以在這項技能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說者樂此不疲,聽者樂在其中,至於實際價值嘛,一個“空”字就道盡了玄機。

爲什麼那麼多人熱衷於“扯閒篇”而不是“有一說一”?竊以爲還是創造性不足,有價值的“乾貨”太少,於是便扯些沒用的“裝點門面”。比如,雖然中國人拿到過諾貝爾文學獎,但諾貝爾科學獎項一直無人問鼎,究其原因,就在於原創性不足是國內學者的“軟肋”,諾貝爾科學獎項最看重的恰恰就是學術原創性和學術價值,而不是看“編著”了幾本著作,拼湊了幾篇論文。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也指向一個致命的問題,即原創氛圍的稀缺,教授們尚且“天下文章一大抄”,原創能力不足,何談培養傑出人才?雖然有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然而同樣是數據顯示,我國論文平均引用率卻排在世界100名開外。這也意味着我國大批大批的論文是“無效生產”,形同“垃圾”。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原創性匱乏,扯不到正轍上。

至於原創不足的根源,似乎跟傳統有關,傳統中國是個“經驗社會”,往往強調“祖制”,創新基因本就“先天不足”;也跟教育脫不了干係,填鴨式、灌輸式教育讓學校成了“流水線”,一批批擅長死記硬背、崇尚“標準答案”、習慣於“聽話”的人才被批量生產,個人特性和創造思維早就被分數和升學率打壓得無地自容了,哪還能產出那麼多的“價值”和“乾貨”?這是“後天發育不良”。由此看來,“扯淡”繼續風光的日子還長着呢。

© 文章源自網絡 / 柳湖齋編輯整理

業務/監督

責編/監製

18205185903(侯先生)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聲明

部分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非商業使用,

由@在線藝術網(wwwzxys)整理發佈。

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