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規劃專家,法瑪爾提到匹茲堡在保持文化特色上的做法:在開發規劃市中心時,匹茲堡就曾掀起對城市特色的討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世界文化名城而言,這就意味着要邁出下一步,從文化名城走向文化強市,走向有遠大規劃和願景的城市。

"\u003Cp\u003E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劉豔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6nPZHBxJnxkf\" img_width=\"3000\" img_height=\"2000\" alt=\"世界文化名城下步如何走?國際名家建議“擁抱文化創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2019第二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現場 每經記者 張建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時隔一年,世界“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昨日又出現在“2019第二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下稱天府論壇)現場。去年同一場合,他成爲“一帶一路”世界文化名城中心主席,希望爲他有關創意經濟的思考與想法找到最合適的落地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現在,我們還在做基礎工作,但相信不久後,就會有項目誕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他如是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儘管進程緩慢,但文化與城市的關係正在產生新變化。奧斯汀、納什維爾等以文化推動城市發展的成功案例愈加受到矚目。其原因如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所說,在新的科技創新階段,智能工程開始影響城市發展,但“越是這樣,如何傳承好一座城市的偉大傳統,對今天城市建設將起到越重要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世界文化名城而言,這就意味着要邁出下一步,從文化名城走向文化強市,走向有遠大規劃和願景的城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走出這一步?天府論壇上,多位專家給出的建議是擁抱創新。尼爾森體育與文化娛樂(中東、非洲、亞太區)總裁凱爾文·瓦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創新將是世界文化名城最重要的特質之一,關鍵是要找到符合城市文化特色的創新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化不只有工具屬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何種城市能稱得上世界文化名城?回到這個最初的問題時,世界文化名城組織祕書長保羅·歐文斯給出的第一個標準就是:一定要深刻理解城市文化,理解各自城市獨特的基因和代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理解文化決定了如何利用文化。在愈加激烈的競爭面前,不少城市的文化建設陷入一種旅遊目的地宣傳的怪圈,被刻意包裝的文化符號成爲城市招攬遊客的“不二法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論壇現場,不少專家給出警醒:不能將文化利用僅侷限於將其作爲“工具”,更重要的是發揮其社會發展“催化劑”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倫敦泰特當代美術館國際合作夥伴關係主管唐納德·海斯洛普發現,美術館打造“鞦韆”的裝置藝術,在居民參與過程中加速了社區文化形成。他得出的結論是,不能簡單把文化解讀爲“軟實力”,“對於城市內部而言,文化更是將各種社區融合的重要直接與間接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化藝術實際上也是一種基礎設施建設。”美國規劃協會前CEO威廉·保羅·法瑪爾認爲:“不僅是水電、通信,文化同樣也是‘路’,我認爲文化也是一種‘物理設施’,它們聯通個人,通過公園、音樂節等更多形式爲人民帶來樂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市應當怎樣理解和利用文化?國際區域形象協會主席羅伯特·戈佛斯提出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在他看來,即便一個城市已經找到文化標識,但同樣的標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關鍵是,要通過這些載體傳遞城市某種個性,而不是城市本身。因此,關鍵是通過象徵物的選擇,傳遞城市文化內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例子是,即便奧斯汀已成功打造出音樂之都的頭銜,其經濟發展部文化藝術部負責人梅根·威爾斯仍將包容開放視爲城市文化的最重要因素。“各種各樣的想法能在城市各類平臺上實現,這也是我們連續三年蟬聯美國發展最快城市的原因。”威爾斯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提及巴黎,人們就會想到浪漫,而德國給人的印象則是工匠精神,這些都是成功地傳遞城市文化的案例。”戈佛斯說,“城市個性應該體現在方方面面,而不只是某個象徵物具備的特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文化名城到文化強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傳播只是城市利用文化的第一步。要讓文化與城市發展掛鉤,更需從城市整體發展思路入手。以“文化傳承與城市創新”爲主題的分論壇上拋出一個問題:當城市因經濟發展而變得愈加相像時,如何尋找文化獨特性,發展出屬於城市自己的文化特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規劃專家,法瑪爾提到匹茲堡在保持文化特色上的做法:在開發規劃市中心時,匹茲堡就曾掀起對城市特色的討論。這相當於爲城市整體發展定下基調——此後,當有企業落戶時,匹茲堡將對比費城、紐約、休斯頓等城市的優勢,考慮自己的特色是否需要接納該企業,“城市需要這種給予和索取的平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結果是,匹茲堡被認爲是美國“最像歐洲的城市”。法瑪爾在紐約與當地開發商交談時發現,他們對匹茲堡總是讚不絕口,因爲城市的高標準換來的是開發項目的高品質,他們更能理解城市期待的是什麼,且一旦決定就不會改變。但文化也並非一成不變。在傳統爲城市鑄造文化底蘊的同時,創新則更能提升文化高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一位文物“守門人”,荷蘭鹿特丹博物館館長尼科爾·範·迪克並不贊同文化需要片面的“保護”,“文化需要傳承,這意味着文化會產生變化,也需要在發展過程中得到新的內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對世界文化名城進行評價時,尼爾森體育與文化娛樂(中東、非洲、亞太區)總裁凱爾文·瓦特特別提到“創新”指標。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如今,類似電競等文化新業態已經成爲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文化創新將能夠幫助新增長城市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拔得頭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上,作爲進入其多項衡量指標前五位的成都,正在進行類似嘗試。就在論壇當天,成都對外發布打造天府智媒體城項目。該項目以城市形態發展文化產業,將在多種業態融合下探索創新發展模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化不應該只是傳統的、也不應該固定,而是不斷進化的。”法瑪爾說,“到現在,沒人敢想象數十年前如何在紐約市中心地帶建瞭如此大的中央公園,但沒有中央公園也就沒有紐約現在的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個文化名城都應該找到符合文化特色的創新模式。”瓦特如是說道。但無論如何,“經濟或許能夠幫助城市吸引人的關注,只有文化纔是讓其真正留下來的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日經濟新聞\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90661852663040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