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9岁的王华文是一名彝族人,37年来,王华文独自承包了655亩荒山开始植树、巡山、护林,将一片坡头荒山变成了坡头森林。在王华文的记忆里,曾经坡头组有一片原始森林,因遭到毁灭性的砍伐,他亲眼看着这片土地从原始森林变成了荒山秃岭。而“种地种到天,开荒开到岩”成了当时坡头组的真实写照,全寨村民靠开荒种地生活,全村土地石漠化严重,广种薄收,生态严重失衡。图为王华文(左二)正在和家人一起植树。

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大自然的报复紧随其后。每年夏天暴雨来临,山上暴发山洪,山下洪水从门缝、窗户涌进村民家中。面临房子随时可能被山洪吞噬的危险,王华文索性将家搬到了离坡头组一公里左右的半山腰,搭了一间土墙茅草屋栖身。王华文心里很清楚,因开荒种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才会年年山洪暴发。图为王华文正在扶正被风吹倒的小树。

1972年高中毕业的王华文一边在村里当代课教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上山种树,并义务承担看护山林的任务。图为王华文(右一)和护林伙伴(左一)正在吃干粮。

为了能更方便植树造林, 1982年,王华文在坡头山腰上筑起现在居住的土坯茅草房,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承包655亩荒山开始植树、巡山、护林。这一干就是37年,昔日的坡头荒山早已变成了坡头森林,成为大方县最大的一片生态林。图为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坡头山上,王华文带着家人走在植树的路上。

如今,王华文带着妻子和另一名74岁的护林伙伴依然坚守在半山腰的茅草屋里,每天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巡查森林并为树木修剪杂枝,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干粮。在王华文看来,这些树林如同他自己的孩子,从小亲手“抚养”长大,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都要看上一道,心里才会踏实。图为王华文的老伴(右一)和儿媳(左一)正在植树。

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坡头山上,王华文正在捆绑即将种植的树苗。“活这么多年,我经历过太多的事情,树林对大家的重要性我最了解了。”这是王华文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华文和老伴、外孙在一起。1990年左右,王华文结束了近20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一心扑在养护这片坡头森林上。

他每日天刚亮就开始巡山,渴了喝两口山泉水,饿了啃几口干粮,要是遇上干粮不够吃就采些野果充饥,直到天黑才回家。图为王华文正在饮用自来水。

王华文妻子正在帮他整理雨衣。

“30多年感觉一眨眼就过去了,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却更重了,一定要守住这片林。”如今,子女们早已搬到山下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只有王华文依然带着老伴和一位护林员住在距离山下1公里多的山里生活,每日穿行在山林里。图为王华文正在自己的屋前“升国旗”。

王华文背着棉被上山途中滑倒,孙子赶忙伸手帮忙。

王华文正在清除山中杂草。

王华文发动家人种树,村里的学生家长在王华文的号召下,也义务加入了种树队伍。图为王华文与伙伴们正在将树木上的冰凌抖掉。

因为前期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养护树林上,所以生活有些拮据。如今这片森林也在一点点回报自己和乡亲。“生态好了,可以利用的不少,我现在养鱼、养蜂,也都是利用山林的资源优势。”王华文在林中修建两个约50平米的鱼塘养鱼,在林下养殖了20多桶蜜蜂,日常开销不成问题,生活倒也自在。图为王华文与伙伴正在巡山路上。

曾经有人开出优厚条件,希望王华文转让山林承包权,被王华文回绝。他说,这些树林如同他的孩子,从小亲手“抚养”长大,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怎能轻易放弃。

来源:百家号/最新社会新闻 编辑:吉克伍佳

策划:

主编:

编辑:

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