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9歲的王華文是一名彝族人,37年來,王華文獨自承包了655畝荒山開始植樹、巡山、護林,將一片坡頭荒山變成了坡頭森林。在王華文的記憶裏,曾經坡頭組有一片原始森林,因遭到毀滅性的砍伐,他親眼看着這片土地從原始森林變成了荒山禿嶺。而“種地種到天,開荒開到巖”成了當時坡頭組的真實寫照,全寨村民靠開荒種地生活,全村土地石漠化嚴重,廣種薄收,生態嚴重失衡。圖爲王華文(左二)正在和家人一起植樹。

沒有了森林的保護,大自然的報復緊隨其後。每年夏天暴雨來臨,山上暴發山洪,山下洪水從門縫、窗戶湧進村民家中。面臨房子隨時可能被山洪吞噬的危險,王華文索性將家搬到了離坡頭組一公里左右的半山腰,搭了一間土牆茅草屋棲身。王華文心裏很清楚,因開荒種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纔會年年山洪暴發。圖爲王華文正在扶正被風吹倒的小樹。

1972年高中畢業的王華文一邊在村裏當代課教師,一邊利用業餘時間上山種樹,並義務承擔看護山林的任務。圖爲王華文(右一)和護林夥伴(左一)正在喫乾糧。

爲了能更方便植樹造林, 1982年,王華文在坡頭山腰上築起現在居住的土坯茅草房,不顧家人的反對獨自承包655畝荒山開始植樹、巡山、護林。這一干就是37年,昔日的坡頭荒山早已變成了坡頭森林,成爲大方縣最大的一片生態林。圖爲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羊場鎮穿巖村坡頭山上,王華文帶着家人走在植樹的路上。

如今,王華文帶着妻子和另一名74歲的護林夥伴依然堅守在半山腰的茅草屋裏,每天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巡查森林併爲樹木修剪雜枝,渴了喝山泉水,餓了啃乾糧。在王華文看來,這些樹林如同他自己的孩子,從小親手“撫養”長大,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都要看上一道,心裏纔會踏實。圖爲王華文的老伴(右一)和兒媳(左一)正在植樹。

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羊場鎮穿巖村坡頭山上,王華文正在捆綁即將種植的樹苗。“活這麼多年,我經歷過太多的事情,樹林對大家的重要性我最瞭解了。”這是王華文說過最多的一句話。

華文和老伴、外孫在一起。1990年左右,王華文結束了近20年的民辦教師生涯,一心撲在養護這片坡頭森林上。

他每日天剛亮就開始巡山,渴了喝兩口山泉水,餓了啃幾口乾糧,要是遇上乾糧不夠喫就採些野果充飢,直到天黑纔回家。圖爲王華文正在飲用自來水。

王華文妻子正在幫他整理雨衣。

“30多年感覺一眨眼就過去了,看着一棵棵參天大樹,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卻更重了,一定要守住這片林。”如今,子女們早已搬到山下條件較好的地方居住。只有王華文依然帶着老伴和一位護林員住在距離山下1公里多的山裏生活,每日穿行在山林裏。圖爲王華文正在自己的屋前“升國旗”。

王華文揹着棉被上山途中滑倒,孫子趕忙伸手幫忙。

王華文正在清除山中雜草。

王華文發動家人種樹,村裏的學生家長在王華文的號召下,也義務加入了種樹隊伍。圖爲王華文與夥伴們正在將樹木上的冰凌抖掉。

因爲前期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養護樹林上,所以生活有些拮据。如今這片森林也在一點點回報自己和鄉親。“生態好了,可以利用的不少,我現在養魚、養蜂,也都是利用山林的資源優勢。”王華文在林中修建兩個約50平米的魚塘養魚,在林下養殖了20多桶蜜蜂,日常開銷不成問題,生活倒也自在。圖爲王華文與夥伴正在巡山路上。

曾經有人開出優厚條件,希望王華文轉讓山林承包權,被王華文回絕。他說,這些樹林如同他的孩子,從小親手“撫養”長大,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怎能輕易放棄。

來源:百家號/最新社會新聞 編輯:吉克伍佳

策劃:

主編:

編輯: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