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何以影響中國書畫發展三百餘年?他在中國書畫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後後人又該從何處着手,觀察、學習、領會其中的要義。

臨摹,不失爲一種學習的途徑。《丁卯小景圖》冊頁體現了董其昌晚年用筆極爲簡括、生猛老辣的畫風。

上週我們學習了他的樹法,本週的技法課堂將技法進行到底,從《丁卯小景圖》冊頁中,學習他的山石技法,從作品中、筆墨間感受他“石破天驚”的書畫理念。

明 董其昌 《丁卯小景圖》冊頁 金箋水墨

23.6cm×14.7cm 上海博物館藏 1627年

《丁卯小景圖》冊頁共八開,皆有對題闡明畫意。乃董其昌臨仿荊、關、巨然、高克恭、黃公望、倪瓚等人筆意,或寫常熟虞山拂水亭臺之景,實皆出於己意。筆墨明潔渾融,濃淡兩宜,鋒穎紛披,幹如秋風裂木,潤若春泉瑩石,一種高華典麗之氣盎然。

1627年,董氏時年73歲。董氏經過早中年廣泛地師法古人、潛心造化,此期繪畫正處於融會貫通的昇華階段,着意於用筆墨形式表達對傳統與山水的自我理解。

董其昌 《丁卯小景圖之一》

此臨本圖中選取了粗獷筆墨中最具視覺衝擊力的一組巨石及石上樹林。巨石呈捲雲狀延伸,是董其昌寫意作品中意識最爽快的一種結體形式,皴筆與點筆的排列十分具有形式感。而樹木的勾勒與點葉用筆也非常簡練,與石體的粗獷之勢形成動感十足的畫面。

臨摹原則

儘量接近原畫的效果方能達到學習目的。

摹繪:張偉平

以隨濃隨淡的墨筆連勾帶皴顯出石體大致形態,注意用筆需粗放、簡括。

在石上勾樹體,注意看好樹形位置再下筆。以濃墨點葉,直至筆中水分殆盡。在另一棵樹上添加“個字”夾葉,之後添加其他點葉。用筆要灑脫。點葉與夾葉都需點得緊密。

復皴石體。用皴時要一組一組、根據石體開合關係進行。待畫幹後, 以稍淡墨皴染石體。

待畫幹後,以濃墨點苔。董其昌的點筆排序極具形式感,因此要注意用濃墨點、勾石體時,須在緊要處下筆,以增強石體轉折的力量。用皴忌呆點排列,同時點、皴的穿插用筆,要做到狂亂中有序,最後完成樹石組構體。

觀看完整技法示範

查看作品臨摹步驟

可以購買《人美畫譜·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

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

明末著名書畫家、鑑賞家,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

董其昌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等宋元名家,強調摹古,其宣倡的“南北宗論”對後世影響重大;書法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天姿迥異。此外,董其昌十分善於鑑別古代書畫,很多歷代名跡皆經其手。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等文集。

- END -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