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遊記》二十四回裏,取經人借居地仙之祖鎮元子的道場五莊觀,見識了一種天地間的靈樹,即人蔘果樹了。書中如是描述,“乃是混沌初分,鴻蒙始判,天地未開之際,產成這顆靈根。”尤其誘人的,是它的功效,“人若有緣,得那果子聞了一聞,就活三百六十歲;喫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

可見,其有延年益壽的核心作用,效果類似於天宮至寶蟠桃果樹。

鎮元子坐擁這般寶樹,甚至連神仙也頗爲豔羨。誠如蓬萊三星所言,“我們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與天齊壽。我們還要養精、煉氣、存神,調和龍虎,捉坎填離,不知費多少工夫。”

一臉的羨慕嫉妒恨。

但寶貝擺在了唐僧面前,他卻裝腔作勢地拒絕了,雙掌合十道,善哉善哉,此乃三朝未滿的孩童,不可食,不可食。說他裝腔作勢,是因後來誤會消解之後,鎮元子辦了一場人蔘果宴,唐僧情知是寶,竟搶着喫了一個。

當然,也正是他的忸怩作態,其間無端卻多出了一場災禍。悟空棒打果樹,取經人被鎮元子給強行拘禁,後幸有南海觀音菩薩出面,才化解了一場危機。

【二】

但這人蔘果樹,並非是吳承恩的首創。

早在《西遊記》的前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裏,其實就有類似描述。

這裏不妨摘錄一二。

話說取經人途徑西王母的道場,卻遇見幾株蟠桃樹,森森聳翠,上接青天。

“法師(唐僧)曰:此莫是蟠桃樹?行者(孫悟空前身)曰:“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由怕。法師曰:何不去偷一顆?猴行者曰:此桃種一根,千年始生,三千年方見一花,萬年結一子,子萬年始熟。若人喫一顆,享年三千歲。師曰:不恠汝壽高!”

在這個版本里,我們驚奇地發現唐僧這位高僧基因裏潛行的虛僞貪婪的本質。他居然慫恿猴行者行險,去偷得長生果,以供自己永享天年。而之於果樹的描述,“三千年方見一花,萬年結一子”,同人參果樹“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頭一萬年方得喫”,也頗有幾分相似。

【三】

更有趣的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對於蟠桃果的描述。

“猴行者即將金鐶杖向盤石上敲三下,乃見一個孩兒,面帶青色,爪似鷹鷂,開口露牙,從池中出。行者問:汝年幾多?孩曰:三千歲。行者曰:我不用你。”

可見,果實呈現爲孩童形狀,是頗具人蔘果的影子,竟還能自主問答。後猴行者又接連敲了幾下,選了一個七千歲的仙果,忙問身邊法師,和尚,你喫否?

唐僧本想接下,但內心深處的虛僞卻泛出口喉,酸酸地回應了一句,不必了,此果尚通人言,必有靈異,還是算了吧(“和尚聞語,心敬便走”)。

但猴行者可不客氣,“手中旋數下,孩兒化成一枝乳棗,當時吞入口中”。後來,取經人一行榮歸大唐,“遂吐出於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蔘(果)是也。”

【四】

通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文本比對,我們大概可知,在原始的取經故事裏。蟠桃果和人蔘果是合二爲一的。至少,屬性上是有重疊。

若依此脈絡展開,我們或可得出一個推論。

神話世界,蟠桃和人蔘果本是同源,混沌初分,鴻蒙始判便有。但地界土壤終究不宜種植,后王母經過數番培育改良,便將蟠桃移植至天宮,就有了後來孫悟空看守的蟠桃園了。但有一株遺落於地界,便成了人蔘果樹了。地仙之祖鎮元子成名的早,便在此處劃了一個圈地,搭蓋了一座五莊觀,將其歸於私人財產。

而在《山海經》中,又有這樣一段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人也”。這段字間元素,或也給了吳承恩靈感,並將大桃樹隱晦地嫁接在人蔘果樹中。這也就解釋了,人蔘果樹爲何能獨獨孑立於地界,它吸收了方圓數千裏處的靈氣,久而久之,便成了鬼門的一個出入口。

這個時候,我們再翻開《西遊記》,會驚奇又豁然開朗了。

五莊觀往東,便是八百里荒無人跡的流沙河了,河上時不時飄着骷髏頭,往西又到了白虎嶺,那又是屍魔白骨夫人的地界了。人蔘果樹的外圍,隱隱透着冥界的氣息。

世間生死是平衡的,有人獲得永生,必然就有更多人的犧牲。勝利者光環下鮮亮的成就,無非是他人白骨的堆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