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是科普枪炮弹药知识,只是一篇随笔,所以没有严格遵守发文时间,写完就发了。

昨天回到家看到信箱里塞得鼓鼓的,一个牛皮纸大信封。彩嫂疑惑,拿出来看了封面我才想起来,我给《中学生数理化》投稿的样刊到了。

事情的缘由要从这个公众号刚创建的时候说起。当时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枪械的瞄准具都装在枪管上方,但却是指哪儿打哪儿,子弹不会落在瞄准点下方?可能这是很多人都想过但不得解的疑惑吧?为此我找了一些图,还自己手工画了草图,解释子弹飞行轨迹为什么是一条抛物线,枪械的表尺是如何装定不同射程的?枪械的表尺又有哪几种?想不到那个回答几天里就过了千赞!当时彩云还是知乎萌新,那是相当的有成就感啊!

也就在当时,我的回答博得了《中学生数理化》杂志编辑的关注,他们联系我,希望我将这个答案改编一下,突出物理学知识,适当淡化过分专业的军事知识,变成一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科普文章,发在《中学生数理化》上,我欣然答应。

昨天拿到样刊我非常非常兴奋,分享给身边的教师朋友,顺带讨论起现在的中学教育。我国的12年基础教育(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存在普及性和选拔性这对天然的矛盾:普及性指的是国家大,人口多,基础教育工作面铺得大,需要的教师很多,为了满足普及性,不得不尽可能将学科知识标准化,降低对教育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要求(说白了就是容忍不那么优秀的人从事教育工作),降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自由度,用工业流水线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倾向于用封闭化、标准化的方式管理学生,有意无意忽视学生的个兴发展;而选拔性指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就这么点,名牌高校就那么点,尽管经历扩招,但总体而言12年基础教育还是一场残酷的淘汰战,所以倾向于使用各种短期立竿见影,但长期未必有好处的方法抓成绩,在短时间内充分压榨学生的学习成果,不顾这么做可能长远意义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以及知识面的拓展。这个观点得到他们的赞同。

我有位朋友,高中是在某残酷的高考大省就读的,他自述高中期间军事杂志都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藏在被褥下面没人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你说看军事杂志会影响学习成绩吗?未必,但学校容不得任何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这种做法在很多“监狱中学”里是常态,尤其是那些学衡水但学不到精髓,没有能力学到精髓,只能学一些表面化皮毛诸如“一边背书一边跑步”的监狱中学里,这更是常态。

我有幸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小环境里,我的父母鼓励我看各种课外书,甚至是和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闲书”。我从小喜欢军事知识,对我这个爱好他们基本不干涉,甚至还给我买各种军事杂志书刊,每周央视的《军事天地》栏目,即使我作业没做完,也让我先看完再做作业。由于从小阅读广泛,所以知识面丰富一直是我的一个小优势,特别是进入初中后有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科目,恰好军事是这些学科知识的一个交叉点,所以总的来说这些课程我学得比较轻松,老师评价“有些方面懂得比我们做老师的都多”。这里特地要提一下我的初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她理科生出身,与我们分享过她的高考经历:1987年她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当时高考首日是7月7日,题目考的自然是回顾1937年卢沟桥事变,谈谈所思所想。可惜的是,我这位老师在当时受大环境影响,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史知识是个短板,面对这个考题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五十年前发生了什么,只能胡乱瞎写。因为这个惨痛的经历,她虽然身为数学老师,但一直教育我们学科不可偏废,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千万不要把历史、地理这些学科都当副课草草对付。这位班主任老师没有从狭隘的自身利益出发,贬低其他学科,抬高自己教授的学科,相反教育我们要全面发展,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一直把她的教诲放在心上,好好学历史。

我本人一直有个教师梦,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想去当教师,因为觉得教师是一个崇高的,找得到成就感的职业,而且我也想用自己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们,在现有体制内尽可能让他们多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一些眼界,这些知识看似和学科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知识面广,连成网络之后,对课堂教育也有极大促进,激发学习兴趣,能调动多学科知识网络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课本上划出来的重点,考点,死背历史大事年表,这也是我个人学好史、地、政学科的一点经验。可大家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因为当时没有空编,也因为专业不是完全对口(我不是师范生),最终我没有当上老师,做了别的职业。因此,这次能在《中学生数理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也算是我为教育事业做的一点微小的工作吧,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