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制度几乎延续了整个历史,那就是宗法制度,这项制度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男人普遍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确立了在家庭中父权的地位,而女人则基本成为了生孩子的工具,只是在家里看看孩子,当然这只是宗法制度中其中一项而已。

其实,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有了,而且到了周朝竟然已经完善了,早在夏商周时期的一项制度竟然延续到了明朝,到了清朝时期这项制度依然在或多或少在各地上演,根本消除不掉这项制度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在清朝时期,我们依然能依稀看到宗法制度的影子,其中有一个条目更是让人不得其解,但还是“苟延残喘”到了清朝,就是“独子兼祧”。

其实这项条目并不是宗法制度刚开始就具备的,在秦朝之后这项制度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其实独子兼祧这个制度在清代相当具有影响力,虽说有些人听起来貌似很陌生,毕竟这一制度并不是人人所熟知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它到底是个什么制度。

独子兼祧,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叫作兼祧。兼祧一词早在古代历史中是一种特殊的继承方式,在民间还有一种独特的说法便是“一子顶二门“,但是这个制度实施起来是有很大的约束条件的,并不是谁都能承担这个兼祧使命的。

兼祧,一般是指在一个家族里,有几个亲兄弟,而且在这几个亲兄弟里只有一个拥有独子,经过家族和独子的商量之后,独子除了为自己的父亲延续香火之外,还得帮助其他几个兄弟传宗接代。

其实这个独子就有一个职责,就是继承发展家庭而已,仅仅负责开枝散叶,目的就是为了让其他几个家庭也有后代。也许你要问了,这独子给其他几个兄弟生下来的孩子到底归谁管,答案其实很简单,和现在差不多一样,谁生的谁管,所以独子生下来的孩子也是成为了它的子嗣,如果一个家庭里有好几个兄弟,那么独子的任务就不止是顶二门,而是“多门“,责任重大,关乎家族的兴旺与否,只要一个家族人丁兴旺,那么其实力必然不可小觑。

这一制度最早其实是在宋代,在宋代的很多文献之中都看到了这一制度的影子,而且还有兼祧的详细做法和案例,但是宋代之后的各个朝代对于这一制度所持意见不同,有些甚至非常厌恶,但是他们的态度竟然并不确定,有时是支持的,有时却又是反对,也许是统治者对于这一制度也拿捏不定,如果人口太多,经济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在明朝历史上发生了一次著名的事件“大礼议“,这个事情的影响力可谓十分久远,而且它的主要内容便是延续千年的宗法制,这时一场皇室血统问题的讨论。

在当时朱厚熜只是一个普通的亲王而已,按照当时的制度,他想当上皇帝显然是没有门的,但是随后明武宗的驾崩却给了他一个机会,他看到了皇位的曙光,所以开始了他的行动。

明武宗死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子嗣,原因是因为他当时还是壮年时期,对于这一个事情根本没有想到,所以新的皇帝一时间难以选出,好在当时有一个制度就是,如果原来的皇帝没有儿子,那么由他的兄弟继承皇位,要说为什么朱厚熜此时如此高兴呢?因为朱厚熜就是明武宗的兄弟,按照制度,他马上就要当上皇帝了,怎么可能不高兴!

但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底下的大臣们听说朱厚熜要当上老大的时候,纷纷都不愿意了,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亲王而已,身上流淌的并非皇室嫡系的血脉,如何能登上皇位,如何能服众呢?

朱厚熜听到后快要气炸了,想想自己按照制度来说,马上就要坐上日思夜想的皇位了,你们大臣的一番话还想给我驳回?所以朱厚熜就开始和他们争论,这场争论便被成为“大礼议“。

但是这“大礼议”又和这兼祧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王,我们必须肯定他的地位,并不是皇亲贵族,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朱厚熜却是明武宗的兄弟,朱厚熜必须去入奉宗祧”,所以后世的学者认为嘉靖皇帝开创了“以一人而为两家之后”的局面。

到了清朝道光时期,这一制度由于常年战乱,统治者大范围推行这种制度,一直到了近代,这一制度还依然时常出现。

当然,时代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这一制度很快便被国家废除,但是这一制度还依然存在于民间的习惯之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