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起來看大河鎮科技副鎮長楊麗的感人故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微微桐梓

黑惡不除 國無寧日 緝槍治爆 勢在必行

脫貧攻堅戰役中,我們的幹部們戰勝困難,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其中,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辛,不得而知!今天,跟着大河鎮科技副鎮長楊麗的腳步,瞭解幹部們艱辛背後的故事……

沒有什麼不可能

在脫貧攻堅這場轟轟烈烈的戰役中,我只是其中最平凡中的一員,我與所有的脫貧攻堅戰士一樣,只是將一件件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

沒有什麼不可能,我們只是沒有被嚴酷的天氣打垮。2017年的寒冬臘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凝凍天氣把我和我的戰友困在了山上,我們沒法下山,山下也沒法上來。可是我們並沒有因爲嚴酷的天氣而落下工作,“兩居”建設沒法進行了,我們就走訪羣衆。

王先明老人,七十八歲了,一個人住在山上養蜂。因爲擔心老人,我和我的戰友一起到他家看看。路滑,我們就在腳上纏上布條,走在滿是冰渣子的路上,一會兒摔倒一個,一會又摔倒一個。摔倒了,沒事,爬起來繼續走。摔摔打打、跌跌撞撞的來回走了八個小時。當老人看到我們滿身是雪,溼漉漉的出現在他家的時候,感動地熱淚盈眶,拉着我們的手說:“這麼冷的天,我自己的兒子連個電話都沒打給我,可是你們居然這麼遠的來看我、關心我。”

沒有什麼不可能,我們只是由溫室中的花朵成長爲一朵朵鏗鏘玫瑰。我們曾經也是女神,可是工作的需要我們都變成了女漢子。以前形容女漢子感覺都是一個貶義詞,可是現在我們卻欣然接受,因爲這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肯定。“兩居”建設、公路建設任務重,工期緊,而能有效施工的天氣又不多,怎麼辦?我們女漢子沒有退縮,而是毫不猶豫加入了施工的隊伍當中。施工隊晚上不想加班,我們與施工隊一道,力氣小的就提燈照明,力氣大的就拿起鋤頭幫忙掏水泥漿。凝凍期間,我們所有的女漢子仍然堅持該走訪的走訪、該慰問的慰問。戰役結束後,一個個的調侃自己說再也不用減肥了。

沒有什麼不可能,我們有苦都是自己憋着。我們的一位下派領導,父親重病他只是把父親送到了老家,讓自己的妹妹回家照顧。有一天,也許是老人感覺自己時日不多了,給他打了個電話說:“兒呀,要不你請假幾天回來陪陪我,我好像時間不多了”。領導含着淚對老父親說:“爸呀,我回不來,我這邊還有很多工作等着我們完成,要不您等等我,等我過幾天忙完了就回來陪您”。第三天中午,沒等到兒子回家看望,父親卻走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見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蹲在地上哭得稀里嘩啦,直撞牆。在辦完父親喪事的第二天,他又準時出現在了我們的調度會上,堅守到戰役結束。

沒有什麼不可能,我們只是錯失了更多孝敬父母和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我的爸爸,平時從來不會說多餘的話,忽然有一天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你一天忙工作已經快忘了你媽和你爸。我與我愛人都是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因爲各自工作的需要,孩子在四個多月的時候就被送往了外婆家。我從不知道她何時長了第一顆牙、何時學會了走第一步路、何時學會了開口叫爸爸和媽媽,我甚至不知道她長了多高。外婆家牆上掛了一張六年前拍的全家福,每次鄰居逗她:妹妹,你媽媽在哪兒呀。女兒都會指着照片奶聲奶氣的說媽媽在牆上……我變成了父母手機裏的女兒,女兒掛在牆上的媽媽。

回想四年一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不可能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但在這一千四百多個日日夜夜中,我們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羅溪村的田壩公路,山高路陡工期緊,根本不可能按期完成。但是,我們想盡千方百計,克服種種困難,活生生的從陡峭的山崖上拉出了一條5.6公里的水泥路;天橋村的老廠,材料運輸車根本無法通行,但是,我們用挖機一車一車的轉運,最終順利的完成了兩居改造任務;石牛村獼猴桃產業發展園,面臨乾旱亟待解決用水困難,兩天,我們只用了兩天,不懼烈日暴曬、翻山越嶺在五公里以外的深澗中找到水源,搶通了輸水管道……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沒有什麼不可能。

(大河鎮科技副鎮長  楊麗)

主辦方:桐梓縣對外宣傳中心

總 編:王 迪丨 副總編:尤曉嬋

本期編輯:羅新星  張體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0851—2662242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