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进一步谈论智力测试之前,有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智力呢?

其实在整个测验领域的诸多重要概念中,智力是最难定义的一个。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此很难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并且随着时间的不同,智商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奈量表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比奈把智力定义为“确定和保持一定方向的倾向性;为达到理想目标而表现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弗雷曼认为智力是“个体对所处的整个环境的调整或适应、学习的能力以及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安德森则认为智力是二维概念,以信息加工过程速度和很大程度受抑制过程影响的执行机能上的个体差异为基础。总的来说,智力是一个多方面能力的体现,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目前使用最广的两个智力测验分别是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

阿尔弗雷德·比奈,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

比奈量表:1905年由阿尔弗雷德·比奈与Victor Henri以及Théodore Simon一同发表,用于鉴别学校中智力低于正常的儿童。1908年的改进版本引入了智力年龄的概念,被试的智力年龄建立在把其成绩与一个具体年龄组的平均成绩相比较的基础上。几年后,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在斯坦福大学在比奈西蒙量表的基础上发表了斯坦福比奈量表,成为了几十年里美国最流行的测试。

韦克斯勒量表:韦克斯勒量表与比奈量表的关键差异在于使用了点量表而非年龄量表(对每个题配予分值,个体每通过一个题就会得到一个具体分值)并且包含了操作量表(要求被试者“做某些事情”,可以测量非言语智力)

优生运动逐渐发展

优生学的思想和措施产生很早,古代的人们受制于较低的生产水平,往往会选择抛弃不健康的个体。大名鼎鼎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指出了择偶和生育年龄对后代健康产生的影响。古代斯巴达人的婴儿出生时会受到长老们的检查,虚弱的婴儿会被抛在弃婴场。古罗马早期的法律中,先天性残基的婴儿必须被立即杀死。我国古籍《左传》当中也记载了近亲结婚的后代往往不容易存活。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英国科学家,优生学的开创者

优生的概念起源于英国。作为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相信人类的智商主要受遗传物质的影响。高尔顿致力于找出智力与某些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头的大小尺寸以及反射等。高尔顿在他的表哥达尔文去世后一年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在其中阐述了他的理论并创造了一个合成词“优生学(eugenics)”,这成为了优生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的标志。1904年,高尔顿出资在伦敦大学设立了一个优生学讲座,还在该校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优生学档案馆,并于两年后改为优生学实验室。

现代优生运动则起源于美国。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可以说是美国优生运动的鼎盛时期了。优生学家戈达德在1908年将比奈西蒙量表带回了美国并翻译出来。他大力推动测试的进行,使得其使用规模迅速扩大到了公立学校、移民以及法院中。与高尔顿的“选择性育种”思想不同的是,戈达德的中心思想在于“消除不良性状“”。他使用“弱智”这个词来指代在测试中表现欠佳的人,并宣称这种智力低下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这些人都应该被禁止生育、隔离或实行绝育手术。残疾人成了第一批受害者,随后穷人也被包括其中。不幸的是,戈达德的智力测验得到了法律的支持。从密歇根州开始,美国有33个州先后开展了绝育政策,迫使超过6.4万人接收绝育手术,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绝育计划实行最为高效,成功吸引了纳粹的注意力,他们向德国政府提出了如何防止“不健康”的婴儿诞生的建议。除此之外,1912年戈达德受到美国政府移民局的邀请,在移民身上也实行了智力测试,将智力偏低者遣返欧洲,使得1913-1914 年间遭遣返的欧洲移民比率从 35% 上升到了 57%。

绝育政策在美国各州的实行情况

在美国优生运动期间,还产生了健康宝宝比赛,一名叫做Mary deGrmo的美国教师创造性的将智力测试与婴儿竞赛相结合。一两岁的幼儿们被医生们检查身高、体重、头围等项目,由此选出的“最健康宝宝”还会在博览会期间到处展示。比赛的参赛者在十几年间从78个上升到了1301个。同期还举办了“健康家庭比赛”,评定了整个家庭的健康水平。

优生学成为纳粹种族屠杀的工具

这股不正之风很快就吹到了德国并在纳粹的手里被“发扬光大”。1935年9月15日,在纳粹党一年一度的纽伦堡集会期间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德国国会颁布了两项法案,分别是《保护德国血统和德国荣誉法》以及《帝国公民权法》,合称纽伦堡法案。其中主要针对犹太人规定了禁止与德国人通婚、剥夺“非德国人”公民权等一系列措施,在其之后又有13项补充法律,进一步剥夺了犹太人的权利,将犹太社区边缘化,并对“犹太人”在血统上给出了定义,即:如果一个人的祖父母四人中全部或三个是犹太人,则该人在法律上即属于犹太人。如果一个人的祖父母中仅有两个或一个是犹太人,则该人属于“混血儿”。

纽伦堡法案中的种族血统划分

然而遭殃的不只是犹太人。希特勒在1933年七月份签署了“绝育法案”,依此设立了200多个优生法院。规定了第三帝国的所有医生都必须将患有智力残疾的病人上报, 包括各类精神疾病 、癫痫、失明、耳聋以及身体畸形,否则将会判处高额的罚款。甚至就连患有酒瘾也会被绝育。从1937年到战争开始, 约60万人被强制绝育。战争结束后, 在纽伦堡审判中提出强制绝育的问题时, 许多纳粹党为他们的行动辩护, 并明确表示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美国。纳粹的很多其他种族政策也是在优生学的启发下产生的, 包括他们的 "安乐死 " 计划, 导致约7万人因患有天生缺陷被害。

优生学的争议

除了优生运动引起的诸多关于种族和人权的道德争议之外,1915年,摩尔根提出了针对基于基因的优生学的第一大挑战。他通过对果蝇的基因与性状的研究,发现了遗传突变的存在,证明了基因与性状之间存在着更复杂的关系,由于杂合子的存在,致病的隐性基因实际上无法完全消除。现代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单纯将智力高低看做基因的结果是错误的做法。除此之外,有一些“致病”基因实际上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典型的例子比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对抗疟疾的突变,可以抑制疟疾的传播,所以这种病多见于非洲以及美国黑人;囊性纤维病多见于白种人,是与霍乱斗争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采取适当的优生手段,诸如避免近亲结婚并进行产前检查,可以有效地降低患有先天性疾病的胎儿的出生率,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使人们获得更多更健康的后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