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舉之盛,人們多少有所耳聞。俗話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代中國以識字來區分不同的階層,而完善的科舉制度則爲讀書人提供了上升渠道。在“士、農、工、商”的社會格局中,“士”(即文化人、讀書人、士紳)一直處於頂端,是古代中國社會中當仁不讓的精英,而相應地,“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社會底層,與“士”相比起來可謂是地位懸殊。明中葉以後,在我國城鎮店鋪業發展的過程中,還呈現了與以往商業活動不同的一些重要變化之跡象,透射出當時社會經濟中某些新的動向,那就是大批文人學士的加入。那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明朝的這兩個階層是如何融合的?

晚明時期,社會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明顯增大,以及由此帶來的商品的豐富、品種的增加、流通的擴大和對城鎮發展尤其是店鋪業繁榮的刺激,是當時商品經濟活躍的一大顯著特點,也是中國的商業經濟(包括店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儘管這種商品生產還是比較原始的、規模有限的,儘管對當時自然經濟的分解作用還十分微弱,但它們畢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整體發展,使晚明社會經濟達到了歷朝封建社會的顛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