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講:“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先賢以一句話道盡了成長的真相,並告誡我們要坦然面對。

涉世淺,受社會習氣影響便少;經歷的事多了,胸中的城府自然多了起來。無論是否自願,這由淺到深的變化誰也無法避免;在接受這一變化的過程中,即是成長,亦是成長煩惱的來源。

既然避免不了,不如坦然面對,但不失自己那份淳樸的心,尋一段瀟灑人生。

1

記得兒時看過一部美劇,名爲《成長的煩惱》,以喜劇的方式向觀衆訴說了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不僅孩子有煩惱,大人亦有。

正如劇中所演,這些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蘊含着說不清的酸甜苦辣,最終化爲人生這部大電影中的一幕幕。

前不久,在連綿不斷的陰雨中,迎來了今年的生日。朋友發來問候時,開玩笑地回覆了一句:“有什麼可祝福的啊,真的要到奔三的年齡了。”

孔子講:三十而立。雖已近而立之年,卻拖了同齡人的後腿:一無所有。

一路長大的過程中,遭遇了數不清的煩惱:學習的壓力、家長的期望、朋友間的拌嘴……那時曾以爲這讓我們無數次頭疼的事情,便是成長過程的煩惱;但如今看來,這些曾經以爲的煩惱似乎並不是真正的煩惱。

那些成長之路上的絆腳石,已然一一跨過,成爲了墊腳石,助我們一步步攀越得更高。

但隨着歲月的流逝,在這而立之年到來之際,纔看清人生真正的煩惱,更明白了煩惱產生的根本原因:源於涉世的深淺,源於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與矛盾。

經濟學講:人人都期望着事與願符,但人生更多的是事與願違。事與願符是主觀世界上的期待,事與願違是現實世界的回應,從事與願符到事與願違的落差,便是煩惱的產生之地。

這一切,只源於涉世的深淺。

正如《菜根譚》所言,當一個人剛從學校畢業涉足社會時,閱歷尚淺,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也少;等到閱歷增加後,自然心機謀算的能力也會提高。

這種變化能說其是壞事嗎?

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這變化的過程即是成長。

當一個人無論是出於自願或是被動,總會嘗試着去接受以前或是逃避或是未接受的理念,過程中會產生不少的酸甜苦辣,這便是成長過程中的煩惱。

這種成長的變化不會缺席於每一個人的人生。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剛從大學畢業40年聚會的回來的王老師,語重心長地對家人說:“如果一個人還有80%大學時候的影子,那麼他的人生就是失敗的。”

所以,只要活着,人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無論向好還是墮落,總有說不清的喜怒悲歡,這便是成長的煩惱。

《菜根譚》:認清成長真相,尋一段瀟灑人生

2

綜藝節目《奇葩說(第四季)》最後一季辯題是:“我們最終都會變爲自己所討厭的人,到底是不是一件壞事情?”

在未看這期節目之前,我想,多數人與我一樣,在初看這個題目時,答案必然是:變成自己所討厭的人,這肯定是一件壞事啊。

然而,看完這期節目之後,我改變了最初的觀念,正如羅振宇老師所說:“成長的本質是變得複雜”。

既是複雜,是好是壞,便難以說清。

關於這個辯題的解讀,羅振宇老分析得很透徹:

一、“我們終將變成”意味着這種成長的變化會出現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誰也逃避不了。

三、這種變化的結果不應是價值觀的判斷,它發生在每一個人上的程度、方式不一樣,人們出現得反應各有差異。

但是,無法避免的成長變化,不總是令人開心的事,尤其是從主觀世界的理想到現實世界的殘酷的落差,更讓人難以接受,不免生出牴觸之心。

所以,成長就是學着一步步處理好這些困擾。這便是成長的真相,如羅振宇老師所說:

“成長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鴻溝,掉進去爬不上來爲挫折,掉進去爬上來即是成長。”

《菜根譚》:認清成長真相,尋一段瀟灑人生

3

成長無可避,煩惱自然也少不了。面對着錯綜複雜的成長煩惱,爲更好適應成長後的世界,人們不得不學着改變自己曾經的想法。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你變了。”這是一句毫無意義的話語,因爲人只要活着,總會發生變化,正如法國哲學家哲學家帕斯卡所言:

“‘他已經長大了,他已經變了。’說這話是徒勞的,他還是那個人。”

一個人無論經歷怎樣的成長,還是那個人,變化的只是他應對現實世界的態度。

也許,他會變得世故圓滑,也學得些許心機謀算。這種變化,在外人看來,總以爲是不好的,但對那個人來說,這只是他一次成長而已,是他在人生之路作出的選擇罷了。

雖說18歲是法定的生理意義上的成年,但成年並不意味着心智成熟。

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多了,也許他會有豐富的內在精神;但他所經歷的每一件事,纔是他心智成熟的關鍵。

所以,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在於他是否學會了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當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時,成熟的人會選擇隱藏,但這不是妥協,而是面對現實世界的選擇。

在《菜根譚》中,先賢亦明曉每個人才成長的過程中,面對錯綜複雜的現實世界,每個人或多或少會變得練達與曲謹,這無可厚非。

但先賢更看重的是,在這成長變化中,保持住那一份樸魯與疏狂,在複雜的現實世界中,尋得一份瀟灑。

正如南宋詞人蔣捷一首《聽雨》,便道明瞭聽雨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了不同的聽雨之情。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雨總是不變的,變得是聽雨之人的心情,是一生經歷的體現。而唯有經歷多了,才明白:人生總是充滿着無情的悲歡離合,誰也逃避不了。與其借雨抒情,不如放任這雨點點滴滴落到階前,去感受雨帶來的自然氣息。

成長即是如此。

《菜根譚》:認清成長真相,尋一段瀟灑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既要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讓自己能夠自由翱翔,而不必妥協於現實世界中的諸多規則與障礙;也要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現實世界中,尋得自己的生存之地。

所以,不要去逃避成長,也不要去厭惡成長後的世界,縱然它充滿着坎坷磨難,唯有如此方有璀璨的人生,纔不枉人世走一遭。

Welcome to the word, it sucks. But you are gonna love it .歡迎來到現實世界,它很糟糕,但是你會愛上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