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NGEKIhhuA8P\" img_width=\"4032\" img_height=\"2520\" alt=\"豐臺這個村兒 村民能在家門口從幼兒園讀到博士\"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依山傍水的魏各莊村。”\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NGCZ8g8Wy68\" img_width=\"3648\" img_height=\"2280\" alt=\"豐臺這個村兒 村民能在家門口從幼兒園讀到博士\"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每週末,村委會的一間小會議室就成爲了大家學習的課堂。

"\u003Cp\u003E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魏各莊村位於北京豐臺區王佐鎮最西邊,從村委會再往西不足千米,就是房山。因爲臨近青龍湖、千靈山,環境優勢突出,吸引了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人大附中豐臺學校落戶魏各莊,這個村由此開始有了新的名片。憑藉校地共建的優勢,七月初,51名村民取得了民大成人高等教育畢業證,人大附中豐臺學校每年也招收該村幼升小40名學生,“教育福利”將陸續惠及魏各莊村5800名村民。村黨總支部副書記陳東海說,“希望十幾年後,這些在家門口就接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們,能夠守住我們村這一份鄉愁,參與到家鄉的建設中。”\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NGCZ8g8Wy68\" img_width=\"3648\" img_height=\"2280\" alt=\"豐臺這個村兒 村民能在家門口從幼兒園讀到博士\"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每週末,村委會的一間小會議室就成爲了大家學習的課堂。魏各莊村委會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51名村民拿到成人高等教育學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七月初,魏各莊村民宋雪嬌終於和二十多位同學一起,在家門口拿到了中央民族大學頒發的人力資源專業本科畢業證書,與之一起的還有三十多名取得專科學歷的同學,其中不乏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更有年過不惑的中年人。當然,51名村民是通過業餘學習的形式取得的成人高等教育畢業證。宋雪嬌說“能夠在學歷上有提升,心裏已經很滿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NGD8BsTFLCs\" img_width=\"4868\" img_height=\"2416\" alt=\"豐臺這個村兒 村民能在家門口從幼兒園讀到博士\" inline=\"0\"\u003E\u003Cp\u003E7月初,宋雪嬌和其他50名同學在家門口拿到了畢業證書。魏各莊村委會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村內單位從事檔案、黨務工作的宋雪嬌告訴新京報記者,其實早在2016年以前,自己就曾有過學歷提升的計劃,來彌補未曾上過大學的遺憾,還多次跑到房山黃辛莊的成教中心去諮詢,也做好了業餘時間兩地奔波的準備。但此前從來沒敢想,因爲2016年家鄉與中央民族大學校地共建的政策,自己能在家門口就把學上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她向記者回憶,在2016年,經過了報名和考試之後,自己和其餘50名村民一起入了學,村委會會議室由此就成爲了小小的教學課堂,承包了大家的週末時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雪嬌早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孩子,雖然課程被安排在週末,可她說從來沒覺得上課是一種負擔,“因爲太近了,對於我們來說就像是去村裏串了趟門。倒是心疼這三年裏教過自己的老師們,每週末來上課,要穿越大半個北京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不出村從幼兒園讀到博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上,“送”學歷進村只是王佐鎮魏各莊村“校地共建”的一個開端。近幾年間,隨着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選址在魏各莊,2015年人大附中豐臺學校也在此落戶。今年,魏各莊村幼兒園通過與教育企業單位合作,也將建成招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民開玩笑地說,“魏各莊的孩子只要努力學習,以後可以不用出村,從幼兒園讀到博士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名校落戶魏各莊,不單單隻意味着在地理距離上拉近了這個村落與優質教育資源的距離,惠及村民的教育政策,也讓這個村落的村民真正走進了名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魏各莊村黨總支部副書記陳東海講述,人大附中豐臺學校是一所包含小學、初中、高中的十二年一貫制學校,該校建成後每年招收的120名適齡學生中,有三分之一的生源都來自魏各莊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就是說,人大附中小學部每年會給村裏的孩子40個名額。”陳東海說,由於這兩年報名的孩子太多,村裏和學校爲了公開透明,還不得不請來專業的搖號公司和公證處,通過搖號來分配名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東海不由想起自己親戚家孩子來,“幾年前,鎮裏的學校雖然離家近,但孩子在中考擇校時,寧願去周邊街道的學校上學,也不願來離家幾步道兒的中學。”而現在,鎮上的學生和家長們都對家門口的學校充滿了期待。\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NGE02OlycEr\" img_width=\"799\" img_height=\"499\" alt=\"豐臺這個村兒 村民能在家門口從幼兒園讀到博士\"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外聘老師在上電工培訓課。魏各莊村委會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時,陳東海也提到,除了常規的教育,魏各莊村也重視日常對於村民的教育培訓,經常請老師來村裏講課,也有不少人通過培訓取得了電工資質等相關技能證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希望能用鄉愁留住人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初入京西王佐鎮的這座小村莊,會發現魏各莊村不太像人們固有印象中村落的樣子。這裏地勢開闊,綠樹林立,得益於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的召開,柏油路貫穿村落,林木覆蓋率達60%。青龍湖近在咫尺,千靈山於北邊屹立,這個“依山傍水”的村落曾獲評“北京最美鄉村”。\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KNGEKIhhuA8P\" img_width=\"4032\" img_height=\"2520\" alt=\"豐臺這個村兒 村民能在家門口從幼兒園讀到博士\"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依山傍水的魏各莊村。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被外人所知的是,雖然魏各莊村有令人羨慕的居住環境,在經濟上卻較爲薄弱,過去一直缺乏主導產業。這是村裏第一書記曹雪峯最掛懷的事。儘管今年他通過採摘園帶領村民發展休閒農業,但在曹雪峯看來,魏各莊村自身“造血”能力依然很有限。而如今走進村落的教育資源,或許可以助力打造屬於魏各莊的一張新名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雪峯指出,魏各莊村目前發展最大的瓶頸是人才問題。“把人才吸引過來,對於農村來說太難了。所以,許多時候,我們會寄希望於本地人才的培養,而外來教育資源的落戶,剛好爲這個瓶頸打開了一道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據瞭解,落戶於魏各莊村的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整體佔地80餘萬平方米,比原來的本校校址大了一倍有餘,建成後,可容納全日制在校學生12900人,新校區將以本科教育爲主,兼容各種學歷層次。而在明年,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可能會迎來第一批新生。這也將意味着,自明年開始,魏各莊村內教育資源將覆蓋從幼兒園到大學5個教育階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未來,魏各莊村的孩子有可能在自家門口就能完成這些階段的學習,在這些年裏,他們會看到家鄉的變化,也能在名校學習,那麼他們對於家鄉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那是更強的歸屬感。”曹雪峯說,這將爲村子留住人才,這裏的人情、鄉情,必然能讓被培育成才的孩子們守住對家鄉一抹難以割捨的鄉愁,同時爲家鄉做出更大的貢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何燕\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93009606315264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