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困,国力衰微,各国列强接二连三欺凌中国,谁也不想放过中国这块大肥肉。而清政府在与洋人的几次战争中见识到了洋人武器的先进,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以惨败收场,并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清王朝的掌权者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同洋人巨大的差距,一旦与列强交恶或是发生战争,便会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听之纵之,不愿反抗。这就是投降派,以李鸿章为代表。当然,偌大的中国自然不乏血性男儿,笔者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沙俄的欺凌,他坚持武力对抗,并最终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几次对外作战的胜利。

1864年,在陕甘地区回民暴乱影响下,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喀什噶尔的封建主金相印为了兼并汉城,引来阿古柏,阿古柏率军入疆后,在南疆地区大肆攻城掠地,到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整个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这个阿古柏是沙俄和英国的傀儡,也正是有它们撑腰,他才有恃无恐。而沙俄也在此期间占领了新疆的伊犁。

领土眼睁睁的就要被分裂,清朝的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然而,大臣却产生了分歧。以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认为倘若开战,不仅耗费巨大的财力,而且还不一定打的赢,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从而专注海防。而左宗棠认为“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且索性干去而已”,男儿血性可见一斑!最终,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

于是,左宗棠率军开赴新疆。他指挥清军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而后又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各族人民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田园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四野满目疮痍,左宗棠见此情况,便下令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边荒野广种榆柳,以改善边疆的面貌,造福后人。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这就是著名的“左功柳”。

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140多年,现存的柳树已是极少。档案记载,1935年,平凉境内有左公柳7978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202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187棵。而现在估计更少了。

从左宗棠收复新疆开始,一直到现在,他和他栽的一棵树经受了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左公千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