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清政府內憂外困,國力衰微,各國列強接二連三欺凌中國,誰也不想放過中國這塊大肥肉。而清政府在與洋人的幾次戰爭中見識到了洋人武器的先進,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都以慘敗收場,並簽訂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清王朝的掌權者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同洋人巨大的差距,一旦與列強交惡或是發生戰爭,便會抱着息事寧人的態度,聽之縱之,不願反抗。這就是投降派,以李鴻章爲代表。當然,偌大的中國自然不乏血性男兒,筆者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一個人,面對沙俄的欺凌,他堅持武力對抗,並最終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少有的幾次對外作戰的勝利。

1864年,在陝甘地區回民暴亂影響下,新疆各地豪強趁機而起,出現了割據紛爭,各自爲王的混亂局面。喀什噶爾的封建主金相印爲了兼併漢城,引來阿古柏,阿古柏率軍入疆後,在南疆地區大肆攻城掠地,到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整個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區。這個阿古柏是沙俄和英國的傀儡,也正是有它們撐腰,他纔有恃無恐。而沙俄也在此期間佔領了新疆的伊犁。

領土眼睜睜的就要被分裂,清朝的統治者必須採取措施。然而,大臣卻產生了分歧。以李鴻章爲首的投降派認爲倘若開戰,不僅耗費巨大的財力,而且還不一定打的贏,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從而專注海防。而左宗棠認爲“既事關君國,兼涉中外,不能將就了局,且索性幹去而已”,男兒血性可見一斑!最終,清政府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

於是,左宗棠率軍開赴新疆。他指揮清軍一舉剿滅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而後又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淪陷的國土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當時各族人民由於連年戰亂,流離失所,田園荒蕪,大片的果園、樹木被砍伐,四野滿目瘡痍,左宗棠見此情況,便下令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邊荒野廣種榆柳,以改善邊疆的面貌,造福後人。據說當時湖湘子弟在栽種樹木時,每棵樹上都掛有栽種人姓名的牌子,負責保栽保活。在道路兩旁新栽的樹上還每隔一段距離就掛一盞燈籠,免遭晚上車輛撞壞。這就是著名的“左功柳”。

從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樹到現在已140多年,現存的柳樹已是極少。檔案記載,1935年,平涼境內有左公柳7978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肅森林》記載,全省境內的左公柳只剩202棵,其中大部分存於柳湖公園,有187棵。而現在估計更少了。

從左宗棠收復新疆開始,一直到現在,他和他栽的一棵樹經受了民間一百多年的傳唱不衰。左公千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