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學學弟停停走走,每天早飯,例行一碗麪,沒有例外。

其實我也愛喫麪,在北京經常喫麪。曾有網友問,朱老師,你一南方人,爲何這麼愛喫麪?其實這是不瞭解江南。江南雖是魚米之鄉,但自宋室南渡之後,小麥在江南得到大面積推廣種植,麪食也就成爲江南的流行主食,僅此於米飯,不過江南喫麪食要比喫米飯隆重得多。比如此番我回江南故鄉,麪食就喫了兩種,餛飩和茄餅,這是江南特別講究的麪食,尤其茄餅,那是祭祖時才做,以麪粉茄餅爲主,過去也配有米粉做的。

江南故鄉物產豐富,一年四季,菜式細膩鮮美,天下獨步,此番回家,酒桌流連,有點怕了。畢竟,像我這樣的粗人,走南闖北,爲了適應生活,味覺和胃已經被改造得幾乎能適應一切飲食了。所以,細膩鮮美的美味喫多了,倒也會很想念長槍大戟式的粗獷之食,比如川渝的火鍋,湖湘的辣菜,西北的麪食……人就是這麼賤。

停停走走正好剛從西安回來,告訴我,湖塘(故鄉一個鄉鎮,規模和經濟繁榮遠勝於北方一個地級市區)滆湖路上有一個陝西風味的麪館,相當不錯,他在湖塘的時候,經常去喫。

我很好奇,停停走走一南方人,自小生活在南方,後來清華畢業後又去美國,前些年纔回故鄉,怎麼會喜歡陝西風味的麪條,要說,故鄉的麪條也不錯啊?

確實,故鄉的麪條也不錯,比如湖塘鎮上折腳婆的硝肉麪館,各種銀絲麪館,都各有特色,我很好奇,師弟怎麼會在湖塘挖掘出一家陝西風味的麪館的?

同樣走南闖北的師弟停停走走說,江南的面固然不錯,但重在湯和澆頭,這個北方確實沒法比,但江南人不注重面本身,麪條不夠筋道,這點,卻比北方的麪食差遠了。

這倒是。比如我,只要有豬油和青蒜醬油,多糟的麪條也能煮出自己喜歡的絕味來,因爲重湯味。而南方的麪粉,確實不如北方的麪粉筋道,中國最好的高筋粉在河套,惜產量不高。這也是北方面食本身勝於南方的根本。

滆湖路這家西安麪食,麪條特別筋道,辣子一澆一拌,喫起來確實是別有滋味,與我們本地面館風味完全不同。我換口味時就去這家麪館。

雖說很快要回北京,但師弟這一說,倒是很打動我。一來我也想換一下口味,二來,也想看看,在美食之鄉的江南(在我這樣的老饕口中,整個滬寧線上,常州人最講究喫喝,菜式也是最好的),一家西北面館何以立足?

師弟特意給我發了定位,並給店家打了電話,告訴我,現在暑假,早上8點半纔開門呢。師弟並提醒我,附近有兩家西安麪食店,其中一家一般,一定要去他推薦的那家。

第二天早上,我鍛鍊時順道前往師弟指示的飯館。走到附近一看,全是各種小館子,湖南的,四川的,雲南的,甘肅的,安徽的……

我忽然明白了這些小館子何以在江南故鄉立足的了。故鄉經濟發展後,外來人口激增,前來打工謀生者衆,比如我家附近的一家企業,當年用工就好幾萬人,全是年輕人,與這些人一起前來落腳的,還有他們的故鄉風味。而滆湖路上,還有一層,近靠常州大學城,同樣是匯聚年輕人的地方。

師弟說的兩家西安麪食相距不遠。第一家門開了,但開業要到10點半。我走向師弟指示的那一家,時間正好8點半,已經開業,有兩三撥客人在喫。

老闆娘招呼我坐的時候,我點了份油潑扯麪。老闆年問要加牛肉還是豬肉,我說你們覺得什麼好就加什麼吧。老闆娘說豬肉香一些。那就豬肉吧。

我提了一句,昨晚我師弟打過電話,今天我找來嚐嚐你們麪條的。老闆娘笑着說,知道,那個老闆經常來喫麪條。剛纔你在外面看的時候,我就覺得像是那位老闆說的人。現在暑假,我們8點半纔開門,開學後開門早。昨天那位老闆打電話後,我們早上7點就起來和麪揉麪準備了,要時間準備嘛,今天8點就開門了。

哦哦。我有些慚愧。問老闆娘,原來是寶雞人。

寶雞油潑扯麪跟西安的做法有什麼差別麼?

沒什麼差別,都是一般地做法,和麪醒面擀麪扯麪下面,加菜料,加油辣子和調料……你稍等,一會兒就好。老闆娘轉身就去後面了。

一會兒工夫,老闆年端着一大碗油潑扯麪和一小碗湯過來了,扯麪上堆放着傳統的菜料,及紅紅的辣子。

老闆,你拌一下哈。我看了一下,說,辣子有些少啊。

老闆娘一愣,啊啊,你們南方人還這麼能喫辣麼?不少了,桌上也有辣子。

其時我正忙着微信回覆朋友一件事,沒顧上立即拌麪。老闆娘一看,說,我幫你拌吧,不拌,時間一長,就不好拌了,也不好喫了。老闆娘說着,就幫我拌好了。

手上忙完,開喫。用筷子挑起,大口大口往嘴裏送。油潑辣子辣嘴不燒心,長寬的面片帶着韌勁與筋道,蔬菜清香,豬肉的肉香(我在北京的喫的油潑扯麪,似乎沒有肉末),蒜香,混雜一起,確實誘人。我一口接一口,呼嚕嚕很快將麪碗裏喫得乾乾淨淨,用麪湯一過,舒服。

14元。便宜。這是湖塘鎮上面館的通常價格。只是,這一碗下去,我一早上走的5公里,似乎是白忙乎了。那又有事麼關係呢?老饕,對得起舌頭和胃,纔是最重要的。冬日回江南,又多了一個點。

像我這樣在外遊蕩的人,在外面時間長了,總想念故鄉的味道;在故鄉時間長了,又會想念在外面習慣了的味道,而在江南,這一碗油潑扯麪,其實就是遊蕩靈魂的一種提醒,更是一種慰藉。

我把扯麪的照片發微博後,有網友問:朱老師,是二院(常州第二人民醫院)對面那家吧?

顯然,這也是位熟客。看樣子,還不只是我師弟喜歡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