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陕北公学第二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在讲话时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爬山主义”。原来抗大的早操有一个科目是爬山,有些学员身体弱,爬山经常掉队觉得很不光彩,请假又怕别人笑话自己落后,于是便发牢骚:到抗大一个多月,什么也没有学到,“学到的不过是爬山而已。”

毛泽东笑答:“还是爬一爬好”,“马列主义是头,爬山主义是脚”。他说,红军长征时,依靠爬山速度快,打了许多胜仗,甩掉了前堵后追的数十万敌人,胜利到达陕北。身体弱,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开始时掉队,不算丢面子。慢慢来,追上去,需要一段艰苦锻炼的过程。山还是要爬,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所谓的爬山主义,是吃苦耐劳的锻炼之一。毛泽东是师范出身,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体会颇深,他觉得年轻人不吃苦难成大事。教学育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当时,抗大的生活之艰苦,条件之恶劣,恐怕在人类教育史上绝无仅有。有人曾将抗大的办学条件概括为“四个没有”: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毛泽东给出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大领导、教员和学员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没有校舍,就自己动手挖窑洞;吃的、穿的严重不足,就开荒种地,自己生产;没有教科书,学员就自己动手抄讲义;没有笔记本,就到处找旧线装书,翻过背面钉成本子;没有钢笔,就用笔尖、高梁秆插进子弹壳,自制“自来水笔”;没有墨水,就用桑葚汁或锅灰泡水来代替。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学习生活真是很难想象。可正是这种艰苦生活的锻炼,使许多来校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青年学生,包括一些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迅速成长为“立场坚定斗志强”的八路军干部。

正因如此,日本人将抗大视为眼中钉,以至于冈村宁次屡次扬言,“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一半”,“宁肯牺牲1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在敌后各根据地开办的一些抗大分校,始终处于敌军的包围和进攻之中。日军在多次“扫荡”中都把“消灭抗大”作为重点目标。

在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抗大各分校常常是三天两头地打仗、转移。学员们每天起床后都要打好背包,天天背着背包行军,坐着背包上课,一天到晚背包不离身,成为名副其实的“背包大学”。为了不影响学习、训练,学员们经常将要学习的内容写成学牌,行军时挂在背包上,让身后的学员边走路,边练习、演算。教员在队伍中来回穿插,布置作业,解答问题。行军小休息时,学员利用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大休息时,教员就地组织上课或讨论。按当时的说法,这叫“识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此时,抗大学员更加明白了毛泽东提倡“爬山主义”的一番苦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