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學會高層建築人居環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俊傑。

原標題:第二屆超高層建築產業國際峯會在深舉行 高密度城市需要高效率交通

深圳新聞網訊 第二屆中國超高層建築產業國際峯會近日在深召開,近50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與500餘位嘉賓共同探討超高層建築產業鏈的趨勢與未來。會上,深圳商報記者對中國建築學會高層建築人居環境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院長、總建築師張俊傑進行了獨家專訪。他表示,隨着城市的發展成熟和人口密度的大幅增加,在高密度核心區建設超高建築已成未來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張俊傑看來,高密度核心區就像一幅美麗的夜景圖,而國家某個區域的亮度反映了地區經濟的發達水平,也反映了人口的密度,它是反映經濟與消費的明顯標誌。而在深圳也有這樣的夜景圖:平安金融大廈、京基100等拔地而起的超高建築,已成爲城市核心區的地標建築。

那麼,城市向高密度集聚的動因是什麼?張俊傑認爲,這來自於土地的價值,以及規模經濟和資本貢獻度的優勢的提升。“在單位土地上它的經濟規模和資本積聚度比較高,會產生化學反應,特別是在保持地面綠化率不變的情況下爭取城市的空間,獲得更高的容量和更高的價值。”他說。

張俊傑表示,城市隨着密度的提高,將進一步提升公共空間的品質,爲人們提供更高的品質生活。“公共的效率解決了,未來的城市需要高效率的交通樞紐的實施。”他說,以近日廣深港高鐵的通車爲例,同城效應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內地的44個車站連接在一起,高密度連接之後會發揮更大的效果,綠地的覆蓋和空間的利用率極大提升了公共空間的品質,人們生活品質隨之提高。

有觀點認爲,互聯網的持續高速發展,或可取代高密度的集聚區。對此,張俊傑表示,隨着體驗經濟的增長,互聯網還是無法取代人們對集聚帶來的體驗。體驗經濟包括隨着高密度集聚的產業的集聚,都體現了人跟人集聚溝通帶來的效率。

不過張俊傑也指出,高密度城市也有很多的城市病,需要進一步給出方案。他表示,治理城市病就是高效率的交通和換乘,特別是高效的交通和地上地下聯結在一起,和各個樓宇聯結在一起,實現高效率的便捷程度。

關於超級總部的發展趨勢,張俊傑認爲,未來超級總部將把現代AI手段、雲太技術結合,並且把客戶端用戶方實時管理,通過大數據形成更多高效率的管理工具和平臺,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的實現。(記者劉娥/文韓墨/圖)來源:深圳商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