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夫茶是怎麼理解的?首先還得從工夫茶發展史講起。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潮汕)府(今廣東省潮州地區,含汕頭市經濟特區、潮州市、揭陽市等)一帶最爲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07:59

所謂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是因爲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爲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爲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爲上,江水爲中,井水其下。”

《茶經》又說:“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無味。”

煮茶要訣,“水常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詩云:“活水仍需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勢生猛之謂也。

功夫茶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據說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件。廣東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即:一、茶壺;二、茶杯;三、茶洗;四、茶盤;五、茶墊;六、水瓶與水鉢;七、龍缸;八、紅泥小火爐;九、砂跳(俗稱“茶鍋”);十、羽扇與鋼筷。

具體炮製方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

第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

第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衝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

第八:灑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品茗八法:一、賞澤起舞;二、招君出塞;三、聞香識茶;四、喜逢甘露;五、蒼龍入宮;六、溫牀暖玉;七、香消玉殞;八、歸閣凝香。

關於茶道文化: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臺灣三個派系,福建喝鐵觀音比較多,潮汕喝單樅茶比較多,臺灣則喝凍頂烏龍比較多。但是從沖泡方法上來說,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中國茶道之“七義一心”:(一)茶藝;(二)茶德;(三)茶禮;(四)茶理;(五)茶情;(六)茶學說;(七)茶導引(即茶氣功)。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即“一心”)是“和”,這就是中國茶道的“七義一心”。

中國乃禮儀之邦,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本能的、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部分文摘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