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正在展出《重生:照片中的一戰後生活》(Renewal: Life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in Photographs)圖片展,展示了一戰結束後的社會政治變革時期中人們的力量、創造力和才華。展覽是“創造新世界”(Making a New World)活動的一部分,活動通過免費展覽、現場音樂、表演和辯論等形式,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生活的社會。

  130 多幅黑白照片和物件、文件突出了個體生活、地貌和民族身份在戰後的恢復、演變乃至繁榮,展現了家園、城鎮和歐洲大陸複雜的重建過程。豐富的攝影資料揭示了在巨大變化時期下,人與社會的快速恢復能力和創造力。

  展覽記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最初的樂觀情緒,以及流離失所、遣散、社會變革和帝國覆滅的現實。

  一戰結束後,隨着帝國的解體和國界的重新劃定,許多人置身於新的國家之中。雖然交戰雙方都感受到了戰爭的毀滅性影響,但材料和新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創新。軍事裝備被重新民用,醫學和整形手術的進步使人體得以復原。

   1918 年,伯明翰,停戰慶典, Credit: Courtesy IWM

   1918 年 11 月 14 日,第一批被釋放的英國囚犯抵達比利時圖爾奈。Credit: Courtesy IWM

  展出的照片中,有 1918 年第一個停戰日伯明翰街頭的慶祝活動,以及一羣在比利時被釋放的英國俘虜露出笑容。博物館館長 Alan Wakefield 說這些照片“展示了和平的樂觀一面和對未來的憧憬”。

   面具的最後潤色 Credit: Courtesy IWM

   倫敦羅漢普頓的病人學習使用他們的新假肢 Credit: Courtesy IWM

  在另外一些照片中,雕塑家弗朗西斯·德溫特·伍德( Francis Derwent Wood )在一家倫敦醫院中給一位毀容的病人戴上了化妝面具。而在城市其他地方拍攝的照片中,接受過手術的患者正在學習如何使用假肢, Wakefield 說戰後一部分人在“爲了生存而重新學習簡單的任務”。

   1918 年 9 月 17 日,一個難民家庭返回法國亞眠,看着房子的廢墟,Credit: Courtesy IWM

   一隊澳新軍團的戰馬和士兵正經過被摧毀的教堂和紡織會館, Ypres ,Credit: Courtesy IWM

  從難民返回被毀的家園的照片,到伊普爾的重建( Ypres 是比利時的一座城市,在一戰中發生多次戰役,是世界上第一次被使用化學武器的地方),這些很少被人看到的照片揭示了戰後一段時期內,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和其他地區的毀滅程度和變化程度。

   3.2 萬支德國步槍,Credit: Courtesy IWM

   將刀刃切成兩半,Credit: Courtesy IWM

   1919 年 6 月,德國“巴伐利亞號戰列艦”沉沒,Credit: Courtesy IWM

  另有一些罕見的照片,包括 3.2 萬支被毀的德國步槍,一架剪切機將刀刃切成兩半,德國“巴伐利亞號戰列艦”在英國的斯卡帕灣沉沒。

  這些照片顯示了戰爭的餘波和新世界的出現,突出了戰後英國的複雜情緒和混亂感覺,以及人們在戰後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談到“重生”這個詞的時候,館長 Wakefield 說,“在一場漫長的現代工業戰爭中,無論輸贏,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毫髮無損,經濟和社會狀況比衝突前更好。”

  他指出:“這既令人驚訝又鼓舞人心,突顯了人類精神在這個史無前例的社會和政治變革時期的創造力( ingenuity )。”

  展覽將持續到 2019 年 3 月 31 日。

  題圖來自 IWM 網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