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紅軍苟金元,四川閬中人,1933年參加紅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黨中央及時組織營救,但流落的紅軍還是有六千之衆。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永遠的紅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潘娟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陰的年輪匆匆走過,採訪過的老紅軍很多已駕鶴仙去,倖存的都已是百歲仙翁。採訪這些老紅軍,我的靈魂經受了刻骨銘心的洗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熱血青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3年,紅軍一個班住在我家裏。紅軍臨走那天,我去送他們。嘿,我跟着隊伍就走了。我爸爸媽媽都不知道。那時候我13歲。”這是軍委原裝甲兵後勤部副部長李春林的參軍記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算起來,我採訪的老紅軍有數十位之多。他們幾乎清一色都是十幾歲參加紅軍,很多人像李老這樣,“跟上隊伍就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斯諾夫人的《續西行漫記》中,“年輕”是紅軍的一大特徵。“這就是中國的紅軍,平均十七八歲的戰士,由二十歲出頭的師、團首長帶領,在一批30歲上下的紅軍將領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轉戰十幾個省,長驅數萬裏,完成了長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15歲參加紅軍。長征路上,他是紅25軍政治部的科長,在戰鬥中腿部中彈負傷。18歲的他硬是拉着馬尾巴往前走,瘸着拐着咬牙忍痛堅決跟上了部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軍委原炮兵司令員宋承志14歲參加紅軍,小小年紀就得了個外號叫“亡命徒”。因爲他打仗不要命不怕死。他笑着說:“‘亡命’就是拼命,‘亡命’才能革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紅軍苟金元,四川閬中人,1933年參加紅軍。在甘肅安西,老人坐在一張舊藤椅裏,又瘦小又單薄。隨行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拿出了一箇舊皮包,老人一看到,黯淡的眼神頓時放光。原來,當年紅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草地會師,互贈禮物,22歲的苟金元得到了這個皮包。他視爲珍寶,愛不釋手。危難時刻,他把包埋進了一個破窯洞裏,直到解放後才挖出來,奉爲珍寶。後來博物館徵集紅軍文物,他忍痛割愛相贈。在皮包的內側,是他親手刻下的鐮刀斧頭的黨徽,還有一段文字:“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卅軍89師267團團部苟金元,1935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李春林老人的採訪,“快樂”是關鍵詞。我問他:“參軍時才13歲還沒有槍高吧?”他說:“我有個小馬槍,剛好和我一般高。”“紅四方面軍長征時三過草地,一次比一次更艱難,後來野菜都已經喫光了,您也捱餓了吧?”他說:“我背個乾糧袋子,餓了就抓一把面喫。”說起穿着單衣單褲在嚴寒中行軍作戰,老人說:“我有個毯子,行軍睡覺都裹着毯子。”談到終於抵達黨中央指示的目的地星星峽,老人開懷大笑:“嘿,到星星峽就好了,太好了,有喫的了,有車坐了,哈哈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什麼都沒有,除了手中奪來的一支步槍,肩上一袋沒收來的米,心上一首新歌,曬黑了的光鮮的臉上一臉真摯的微笑。紅軍正因爲是極年輕的軍隊,所以才能滿溢着力量、理想、犧牲的勇氣與熱誠——而且永遠自認爲快樂。”我的採訪,印證了斯諾夫人筆下紅軍戰士的熱血青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信念擎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一次“超級”採訪。12天,30多盤磁帶,主人公空軍某軍原副軍長張毅侃侃而談:“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每天血戰惡戰。敵人報紙上寫的是‘紅四方面軍即將全部被消滅’,可我們行程五千裏,完成了戰略大轉移,把革命的火炬從鄂豫皖燃燒到了川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6月6日,紅一、四方面軍的先頭部隊在川西北的懋功首次會師,張毅是李先念率領的先遣隊員之一。“我們大喜過望,緊緊握手擁抱,有的把帽子扔了起來,有的把人拋向空中,有的高呼口號,有的朝天鳴槍,更多的人則流下激動的眼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央紅軍北上之後,紅四方面軍在張國燾的錯誤指揮下,又揮師南下,他們再次來到懋功。張毅說:“李先念叫我一塊在懋功街上轉轉,看看原來毛澤東、周恩來和張聞天接見他們的那個教堂。看了以後,我們嘆了口氣,當初我們第一次來的時候,是遍地紅旗飄揚,現在冷冷清清,心中充滿悽苦和迷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聽到撤銷張國燾的第二中央,部隊再次北上的命令時,他們興高采烈羣情激昂!重整行裝,他們第三次走過號稱“死亡之海”的草地,向着黨中央的方向前進。張老說:“雖然艱苦卓絕,但是我們心中是光明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採訪原成都軍區副司令員陳明義,是在醫院的病牀上。老人吸着氧氣,談起紅軍的經歷頓時來了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1年,在大別山故鄉,14歲的兒童團員陳明義參加了紅軍。他作戰英勇不怕犧牲,南江戰鬥中曾身負重傷。紅軍長征北上時,他任總指揮部作戰參謀,受到朱德、劉伯承、徐向前等領導同志的關懷,聆聽了他們的教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西征的危急關頭,陳明義和肖永銀領受了一項重任:護送徐向前和陳昌浩返回延安向黨中央彙報。在祁連山的黑水河邊,面臨絕境的時候,徐向前決定讓部隊分散突圍。他說:“縱然危險,也總會有人能走到陝北。”徐向前寫了封信交給肖永銀,囑咐他一定把信交給黨中央。他們殺出一條血路衝出了包圍,但是陳明義又一次身負重傷。在一個30多丈深的煤井裏,他們躲藏、養傷。傷勢稍稍好轉,他們又踏上了前往陝北的征途。整整4個月,他們翻雪山、穿沙漠,一路乞討,終於到達陝北,完成了肩負的使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活着,就要去延安找黨中央,這個信念從來沒有動搖!”彷彿穿越了時空,老人的眼神炯炯有神。他後來從延安奔赴抗日戰場、參加解放戰爭、進軍西藏,指揮修建康藏公路,被稱爲“金橋司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循着紅軍走過的路,我們看到了無數的紅軍標語。“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赤化全川”“紅軍萬歲”……80多年前,年輕的紅軍戰士把信仰刻進了岩石,也深深刻進了每個人的靈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歲月如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河西走廊,我採訪的老紅軍有一個特別的稱謂——流落紅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6年10月,三軍會師後不久,還沒來得及縱情歡呼慶祝,沒來得及把單衣換成棉衣,兩萬多名將士就從會寧出發,向西跨過黃河,執行西路軍的戰鬥任務。他們遭遇了強敵的圍追堵截,雖拼盡全力浴血奮戰,英勇壯舉驚天地泣鬼神,無奈最終兵敗。1937年春天,在新疆的星星峽,陳雲和滕代遠代表黨中央迎接他們,只有李先念率領的400多人隊伍抵達。逾萬官兵命殞河西,很多紅軍戰士受傷,被俘,流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黨中央及時組織營救,但流落的紅軍還是有六千之衆。他們從鄂豫皖、從川陝故鄉來到河西走廊,在這茫茫的大漠,從紅軍姑娘小夥變成了西北老人。他們說:“不害怕敵人,只害怕掉隊。只要和隊伍在一起,再苦的條件、再大的犧牲都不怕!”可是,他們還是掉隊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被俘女紅軍的命運堪稱人類歷史的悲劇。戰爭中女人也許真的是弱者。戰場拼殺不輸男兒的婦女抗日先鋒團女戰士,被捕後有的吞針自殺,有的越獄逃跑,有的慘遭殺戮,還有的被凌辱被轉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淑娥是紅九軍軍長孫玉清的夫人。1933年,15歲的陳淑娥看到紅軍女兵唱着歌行軍,她“好高興加入了隊伍”!孫玉清軍長壯烈犧牲,她在獄中生下了遺腹子。爲了保護這個孩子,她受盡屈辱,頑強地活了下來。她說她們都沒有怎麼想家,只一心想着怎麼能到延安去。“那時候太傻了,沒想到裝成個啞巴,不露出口音逃跑可能就成功了。”說起紅軍劇團的姑娘們最會唱歌,84歲的老人綻放出燦爛的笑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文英拼死跳下了山崖,卻難逃受傷被捕的命運。她受盡了百般折磨,逃跑了4次都被抓回,最後流落武威。採訪那天,老人穿上自己縫製的灰軍裝和八角帽,帶我們來到當年紅軍戰俘栽種的楊樹下。這些楊樹有一個紅色的名字叫“紅星楊”,樹枝的斷面是神奇的五角星圖案。老人精心地把枯枝收集起來,紮上紅布條,她說,那是她的紅軍戰友們不死的英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吳光增、李秀英、劉漢潤……我們見到了10多位倖存的流落紅軍。也許被踐踏受盡委屈,也許含辛茹苦最後認命,可是在他們的心底,始終有一首歌,一個不滅的心願——回到紅軍隊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注下,有關方面派人調查西路軍始末,爲他們正名。新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中明確記載:“西路軍所屬各部隊,是經過中國共產黨長期教育並在艱苦鬥爭中鍛鍊成長起來的英雄部隊。西路軍幹部、戰士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獻身精神,是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紀念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歷盡磨難,他們終於歸隊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自:人民政協報(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謝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88842300398638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