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十二五”期間,我國染料行業工業總產值2504.6億元,年均增長8%,產品銷售總收入2370.6億元,年均增長6%,利稅總額332.3億元,年均增長22.2%,染料總產量433.7萬噸,年均增長4.5%。“十三五”開局,染料行業穩中有進,2016年、2017年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分別爲598.5億元、62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爲531.8億元、591億元,產量分別爲92.8萬噸、99萬噸。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十二五”初期,染料行業開啓了淘汰落後、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十二五”期間,國內染料行業無論是對染料品種的把握,還是對生產技術的把握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上染料品種最全、產量最大的國家,少數龍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享有一定話語權。不僅如此,在一些細分領域上,少數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國際某些細分市場上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十二五”期間,國內染料行業的發展狀況如下:

1)規模化發展迅速,產量提升

“十二五”期間,染料企業加快擴產和重組步伐,龍頭企業規模逐步擴大。截至2015年,年產值超過5億元的企業數量由2011年的14家增加到21家,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的企業已將近30家,其中位列前三甲的浙江龍盛閏土股份以及吉華集團的產量合計已經接近行業總產量的50%。

2)行業加快技術升級改造

行業整體效益提升一方面得益於規模化發展,另一方面得益於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十二五”期間,染料行業加大了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的開發,中高檔新型活性染料的創制、染料廢水處理及回收利用新技術開發等一批行業關鍵技術取得了突破。“十二五”期間,染料行業技術升級改造在染料行業蔚然成風,清潔生產、循環利用以及生產連續化、自動化的技術,普遍受到生產企業的高度重視。

染料企業圍繞節能減排不斷改進生產裝備、工藝技術,並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吸收高新技術成果,大力推廣染料清潔生產製備技術,減少了廢水、COD等污染物的產生。企業經營者逐步樹立起全方位的生態、環境和健康理念,加大環保綜合治理的投入,自覺主動回收和利用廢棄物,從而實現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

3)積極進行海外併購

“十二五”期間,中國染料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也取得了可喜進步。2012年12月,浙江龍盛順利完成債轉股,合計持有德司達的股權,全面完成了對德司達的收購。浙江龍盛對全球最大的染料公司德國德司達公司的收購標誌着中國染料企業登上全球舞臺。

4)產品創新能力偏弱,差異化、滿足中高端紡織品需求產品成長空間大

儘管我國染料供應的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但競爭力主要集中在較常規產品上。在差異化、滿足中高端紡織品需求的品種的研發和生產、以及提供染整應用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方面,與歐美傳統大公司仍有不小差距。國內印染企業長期發展來看,將面臨客戶更高的品質要求,更快的交貨期,更能滿足小批量多品種的印染加工要求,同時下游面臨節能環保要求的壓力也在變大。因此除了設備升級,管理提升外,印染企業對性價比更高的差異化、中高端染料,以及配套的應用工藝,都將有越來越大的需求。中國染料企業在向高端化、環保型、服務型、國際化方向的發展,在搶佔歐美公司的市場份額方面仍有較大成長空間和機會。

5)應用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較弱,下游產業鏈合作機會大

目前傳統國際公司如亨斯曼、昂高、德司達等,不僅正對下游客戶提供產品,應用技術服務和問題解決方案,在紡織產業鏈的最終端上也進行大量投入,他們多年來與國際着名服裝品牌商和麪料商展開合作,併爲其提供包括流行色制度、顏色標準管理服務,這種通過與下游終端客戶建立合作關係,間接引導和影響印染企業對其產品的使用,增加印染及面料客戶黏性,促進染料的銷售的模式,也是中國染料企業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